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要因素,目前全世界每年死于癌症的人高达几百万,而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治愈率提高不大。其中死于大肠癌的患者占了约100万例。大肠癌作为消化道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95万例,近40万的新发病例数在我国,在我国大肠癌的形势已十分严峻。国内外学者对大肠癌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是目前大肠癌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大肠癌的分子遗传学特征逐渐被了解。目前,已经确认大肠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TIP30是一种30ku的Tat(Trans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结合蛋白,又称为HTATIP2(HIV1Tat interactive protein2)是Xiao H等通过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的体外转录时发现的。TIP30作为HIV转录的辅助因子可以和Tat结合蛋白相互结合从而提高HIV的增值。通过序列分析发现TIP30和肿瘤抑制基因CC3为同一蛋白。CC3是Shtivelman E[2]在1997年利用RNA差异显示技术发现的可以抑制肿瘤转移的一种基因。其在低转移性的小细胞肺癌(classic smallcell lung carcinoma,cSCLC)细胞系NCIH69、NCI146及NCIH345中高表达,而在N417及H82高转移性小细胞肺癌(variant small cell lungcarcinoma,vSCLC)细胞系中不表达。RASSF1A是RASSF1基因不同版本(至少6种)中目前研究最广泛的版本之一。RASSF1A,在其启动子区域存在16个CpG位点,其cDNA全长1873bp,并包含2个启动子区域和6个外显子(1α、2αβ、3、4、5、6)。RASSF1A基因的不同程度的甲基化导致表达降低或缺失与人类的实体肿瘤密切相关。RASSF1A基因在正常的肺、胃、大肠、宫颈等组织中均有广泛的表达,但在肺癌、胃癌、大肠癌、宫颈癌、术后标本和肿瘤细胞株中均有明显的低表达或很高的缺失率。随着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和发展,RASSF1A基因异常高甲基化与肿瘤的形成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本实验通过对大肠癌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TIP30和RASSF1A的检测,从而探讨TIP30和RASSF1A之间的关系,TIP30和RASSF1A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大肠癌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和线索。方法:通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过氧化物酶标记链霉卵白素法(SP)法检测50例大肠癌组织、50例大肠癌旁组织及20例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TIP30及RASSF1A的表达并结合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应用非参数统计中Spearman等级相关对二者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相互间关系进行分析。所用试剂:鼠抗人TIP30单克隆抗体购自美国SANTA CRUZ公司,工作浓度1:300,鼠抗人RASSF1A单克隆抗体购自美国SANTA CRUZ公司,工作浓度为1:300。SP免疫组化试剂盒购自北京博奥森公司。DAB显色试剂盒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结果:1TIP30和RASSF1A在大肠癌组织、大肠癌旁组织及正常大肠组织中的表达。1.1TIP30在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为高表达,其阳性表达率为95%(19/20),在大肠癌旁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70%(35/50),在大肠癌中表达率为13%(6/50)。TIP30蛋白在正常大肠黏膜组织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大肠癌旁组织,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在大肠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大肠癌组织,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1.2RASSF1A在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为高表达,其阳性率为90%(18/20),在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为72%(36/50),在大肠癌中表达率为16%(8/50),RASSF1A在正常大肠黏膜组织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大肠癌旁组织,但其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大肠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大肠癌组织,其差异有显著性(P<0.01)。2大肠癌组织中TIP30和RASSF1A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2.1TIP30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相关性(P>0.05)。TIP30在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1.4%(20/28),显著高于有淋巴结转移中大肠癌的表达率31.8%(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IP30在未侵及浆膜组织大肠癌中的表达率为60%(18/30),显著高于侵及浆膜组织大肠癌的表达率25%(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P30在高中分化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63.2%(24/38),显著高于低分化组织大肠癌中表达率16.7%(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2RASSF1A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相关性(P>0.05)。RASSF1A在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5%(21/28),显著高于有淋巴结转移中大肠癌的表达率27.3%(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ASSF1A在未侵及浆膜组织大肠癌中的表达率为66.7%(20/30),显著高于侵及浆膜组织大肠癌的表达率25%(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IP30在高中分化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68.4%(26/38),显著高于低分化组织大肠癌中表达率33.3%(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TIP30和RASSF1A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相互关系。运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TIP30与RASSF1A的表达呈正相关。(rs=0.292,P<0.01)结论:(1)TIP30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相关性。TIP30蛋白在正常大肠癌粘膜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侵润深度、分化程度密切相关。TIP30蛋白在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其在未侵润浆膜组织大肠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侵润浆膜组织大肠癌中的表达。TIP30蛋白在高中分化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低分化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2)RASSF1A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相关性。RASSF1A蛋白在正常大肠癌粘膜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侵润深度、分化程度密切相关。RASSF1A蛋白在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其在未侵润浆膜组织大肠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侵润浆膜组织大肠癌中的表达。RASSF1A蛋白在高中分化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低分化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3)TIP30和RASSF1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二者在大肠癌中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TIP30和RASSF1A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联合评价其功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