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波澜起伏、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中的胜利与挫折,都与“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建设及兴衰密切相关,“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党和人民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践社会主义的具体形式。它成败得失的历史,积累了正反两方面丰富的经验,是值得世界无产阶级运动不断挖掘的宝藏。本文试图以哲学的角度,通过“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站在历史当中,实事求是地、较为全面的探析:“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内涵及其原因,力求在发掘历史时不仅仅是描述历史,也不离开历史作纯理论的推演,尽量梳理各方面事物之间存在的关系,并且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与分析,坚持以史为证,以论为主,史与论结合。首先,对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部分学者主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苏联内部与外部以及世界战争情况的需要,是巩固苏共政权与建立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经之路;部分学者主张,“斯大林模式”不符合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规律,在苏联造成多余的困境,导致苏联毁灭性的结果。通过对历史的回溯与梳理发现斯大林模式从形成到巩固都是伴随着不同时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而进行的两种经济模式之间的斗争,为解决不同的矛盾而生成的“斯大林模式”既有缺陷,也有时代的合理性,所以既不能夸大为历史的必然,也不能跳出历史去完全否定。只有站在历史当中客观的看待“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才能较为清楚的认识其积极的作用与存在的问题。苏联的发展伴随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它在一定意义上成就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辉煌,但是作为政治经济文化高度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也成为影响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客观力量,更以其盘根错节的组织体系和固化的官僚利益集团,成为苏联后期历次改革失败的重要根源,苏联发展长期受“斯大林模式”方方面面的制约,“斯大林模式”也伴随着苏联的解体而走向终结。其次,通过“斯大林模式”内涵及影响上看,“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层面反映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度,它将国家政权视作重心,将党中央视作领导者,将不同层级党组织视作执行者,将国家工业发展视作唯一目的,将行政命令视作经济政策,以及将行政手段视作运行形式。概括而言,这是一个包含鲜明特征的经济制度,它对商品货币关系造成制约,否认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影响,通过行政方式乃至暴力方式对经济予以管理,并通过指令性计划决定所有经济行为。它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通过剥夺或限制民众提高生活水准的方式,实现高累积以及多投资的目标。在特定的时期内不仅帮助苏联解决了生存危机,完成了超越式发展,更是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指引了方向,有利的制约了法西斯主义以及霸权主义的军事行动。但于此同时,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快速实现工业化是以农业与轻工业滞后为代价造成人民生活困苦,高度集权政治体制政行令止的高效率,是以牺牲民主法治为代价。“斯大林模式”具有短期内促使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赶超式发展的作用,长此下去却又是形成了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内在矛盾。最后,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形成的理论原因探析,认清这一模式在那些方面背离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形成的教条化理解,致使危机得不到改善。从而一步步丢失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走向灭亡。从“斯大林模式”的维度进行哲学反思,它启示我们必须在持续改革中释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实现社会主义的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实现和保护人民利益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处事原则,更启示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并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