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沿海平原是人地相互作用强烈的地带,是海洋和内陆的过渡区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世界上人口和城市多数集中在沿海平原,此区域成为城镇人工地貌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各种类型城镇人工地貌的建设明显改变了地表自然环境,人工地貌建设分类及其演变研究对区域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杭州湾南岸乡镇街道区域为研究对象,以GIS技术及统计分析手段,在对杭州湾南岸城镇人工地貌进行分类基础上,揭示其内在特点和规律;分析城镇人工地貌演变的驱动机制;并通过构建干扰风险指数,对杭州湾南岸城镇人工地貌景观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并得到以下结果: (1)构建了城镇人工地貌分类体系 结合城镇人工地貌的特征,选取城镇人工地貌的地貌功能状况、地貌过程、地貌形态以及地貌海拔四大指标,采用四级分类法对城镇人工地貌进行类型划分,最终形成城镇人工地貌分类系统。其特点在于以各自相似特征为分类基础,根据该地的实际用途作为划分地貌的依据,各类型的城镇人工地貌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2)杭州湾南岸城镇人工地貌生长中心划分为三种类型 杭州湾南岸城镇人工地貌发展类型分为传统生长中心、新兴生长中心和弱生长中心,不同类型具有不同特点。传统生长中心由于历史上的经济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城镇人工地貌发展表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新兴生长中心主要有依靠后发优势发展起来。弱生长中心主要由于其自身的区位优势不明显,地理通达性较弱,因而城镇人工地貌发育缓慢。 (3)杭州湾南岸城镇人工地貌由单核心转变为多核心 从杭州湾南岸城镇人工地貌强度逐渐增强,但有区域差异明显。传统的核心城镇发展基础较好,所以其干扰强度一直较高。单核心区域向周边扩散,无论是行政指向还是地价递减规律起的作用,周边逐渐形成了以庵东镇和龙山镇为主的副中心,因而人工地貌总体发展趋势,由单核心转变为多核共存。 (4)杭州湾南岸城镇人工地貌干扰风险等级逐年增强但局部好转 杭州湾岸城镇人工地貌干扰风险等级有不断不升的趋势,但局部有好转现象。沿海区域的高和较高干扰风险区有所降低,由于保护海洋的观念得以加强和保护海洋的措施得以执行带来的转变。南部山区和靠近山区的城镇人工地貌高等级干扰风险范围进一步缩小,等级有所下降。整体高和较高干扰风险区域集中在城镇聚集区,科学的城镇发展规划和道路等规划使得城镇发展更加有序,最终导致了风险区范围趋于稳定,此外,低和较低干扰风险区域也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