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当前中国正逐渐进入人口流动的时代。人口迁移与流动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常态,是社会变迁的重要推动力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也是城市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语言、宗教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的特殊性,在流入城市后,对城市民族工作以及城市管理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为能够彻底贯彻各级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维护城市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各项权益,落实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国家民委先后确定了34个城市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武汉市于2016年被选为第一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之一,本文以武汉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从社会融合的视角出发,分析武汉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首先,通过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维度和指标,描述分析武汉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以及社会融合现状。其次,通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状况的因素。再次,通过对武汉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政策举措的分析,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将武汉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境与其他示范城市的成功范本相结合,提出优化当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政策建议,加快推进城市建设与民族工作治理现代化的步伐。本文通过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武汉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群体中,大部分是来自恩施的土家族以及西北部民族地区的回族和维吾尔族,大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入武汉的重要原因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社会融合”反映流动人口的经济立足、社会接纳、文化交融以及身份认同情况。武汉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普遍在基本劳动市场从事体力工作或是个体经营,收入水平较低。日常主要交往群体多是亲戚朋友和本民族朋友,社区活动参与度也并不高,表明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定困难和阻碍。2.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交往以及对生活、工作的满意度与其性别、年龄并无直接联系,但其受教育程度、经济立足情况会导致社交网络以及身份认同的差异。拥有社会保险,受教育程度较高以及中等收入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满意度较高,但与邻居交往娱乐次数低于其他受教育程度的群体;社区中有汉族居民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邻居交往的频次,低于没有汉族邻居的少数民族。3.近年来,武汉市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具体举措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念创新,提出“进得来、留得住、能受益”这一服务管理工作核心理念,用贴心服务引导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管理;二是主体创新,建立全市一体化的联动机制,使服务管理工作形成合力,与此同时,探索跨区域协作机制,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出地携手共促发展;三是方式内容创新,打造信息化社会服务平台,完善法制建设,广泛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行宣传教育工作,鼓励其“自我管理”以及发挥榜样人物的“激励效应”。4.从武汉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来看,服务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武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并不排斥融入城市,但是武汉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些困境: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体出发来看,这一群体职业技能水平偏低,基本权益保障也有待提高;社区法律宣传存在一定缺失,公共参与度不足;交往交流意愿高,但实际社交网络中与本地居民和其他民族的交往程度并不高;从少数民族工作部门出发,其服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还有待提升,掌握信息较为片面,并且缺乏专业化的信息工作人员。5.针对当前武汉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现状与其他示范城市的成功经验的结合,具体优化举措如下:(1)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建设,塑造促进社会融合的城市软环境;(2)探索属地化社区管理,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公共参与;(3)建立完善的武汉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和安置政策体系;(4)加强条件建设,破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技术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