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观是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以及看法,生活观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形成固定的生活模式。本文旨在探析李渔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生活的态度。李渔的一生跨越明末清初,移家杭州后生活观基本形成,生活模式基本固定。从大的方面讲,本文主要分为李渔生活观的形成、内容及其评价。又因为生活观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这一生活的理念和现实的生活一定会产生矛盾,所以笔者又单门列了一章“李渔生活观与现实的冲突”。在李渔身上有儒家卫道士的影子又有李贽讲私欲、解放思想的一面,这与李渔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的。李渔的生活观受其时代的影响,也反映出明末清初士人的生活观念。总体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相比前几个朝代,士人的现实意识较强,既讲求感官的享乐,又注重精神需求。此外,文人在清朝的社会地位、经济水平到相比于明朝都有很大的差距,清政府加强了对文人的控制。笔者尽其所能通过论述李渔的生活观揭示同时代文人的生活观。第一部分为李渔生活观形成的背景。主要从外部环境和李渔的社会身份两个方面论述。外部环境主要是从政治方面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论述。历朝历代士农工商和官任一阶层都要服从专制统治,到明末清初时期,反对专制统治的思想开始出现,如重享乐、交游等,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形成社会风尚。另外李渔个人的生命轨迹促进其生活观的形成和发展,笔者重点论述的是李渔的两个社会身份,儒士和商人几乎贯穿李渔的一生。第二部分为李渔生活观的内容。主要为追求生活情调、向往城市生活、承担家庭责任三个方面。在笔者看来,李渔就是想要一份舒适的生活,一家人生活在繁华的城市中,衣食住行各有要求。这样的生活不论在古代还是现在是每个人都想要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们要考虑李渔所处的社会环境。没有钱财没有官职却坚持如此品质的生活是不易的,他对生活的新意展现在各种细节上。第三部分为李渔生活观与现实的冲突。李渔非常努力的维系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与现实存在差距。首先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战乱;第二,想要的这份社会情调需要大量的物质支持,他坦言自己重名利受人争议。第四部分即李渔生活观的评价。依传统对一个人的评价首先要看其“德性”,所以对李渔正面的评价从民国之后才开始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