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氯农药是典型的优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中硫丹具有未知的潜在危害,作为较典型的新型有机氯农药逐渐被重视起来,并成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候选物质。HCH和DDT禁止使用已将近三十年。由于其环境持久性,至今世界各地不同介质甚至人体中仍有检出,残留水平不一。环渤海地区地处中国华北地区,是中国传统农业和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有机氯农药使用量较大的地区之一。本研究于2005-2008年采集渤海沿岸地区17个市、区和县的264个土壤样品,利用GC-ECD测定硫丹、HCH和DDT异构体和代谢物的含量;在此基础上研究该地区土壤中硫丹、HCH和DDT的空间分布、组成特征、降解转化情况和污染程度。研究表明,∑硫丹的量为3.61μg/kg。研究区域中寿光土壤中硫丹总残留量最高,为7.67μg/kg;各种植方式中菜地土壤中总硫丹污染量最高,为6.68μg/kg,草地和棉田中均未检出。土壤中硫丹的p-异构体相对含量最高。利用α/(α+β)-硫丹的值分析硫丹源汇和转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地区土壤是硫丹的汇,近期没有硫丹使用,土壤中硫丹发生了降解。该地区土壤中硫丹在国内农业土壤中污染水平较低,与国外比较处于中等水平。ΣHCH和ΣDDT的量分别为4.45和24.35μg/kg。研究区域中残留量最高的分别为长海和兴城。各种植方式土壤中ΣHCHs和ΣDDTs污染量最高的分别是粮田和玉米地。HCH残留中主要成分是β-HCH;DDT残留中主要成分是p,p’-DDE和DDT。利用α/γ-HCH和p,p’-(DDE+DDD)/DDT的值分析HCH和DDT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凌海、沾化和寿光的土壤中HCH的污染源可能为工业品,其他地区可能有少量林丹的使用;长海、寿光和沾化土壤样品中DDT发生了降解;其他地区和极大值采样点的土壤中有“新”的DDT输入。HCH与国内外各地比较污染水平低,在土壤中的降解显著;渤海沿岸土壤中DDT的污染在国内处于中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