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华是当代中国文坛很有影响力和个性的一个作家。在他将近20年的创作中经历过两次重要的转型。1990年前后的第二次转型因为直接与先锋文学的走向和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有直接的联系,所以格外引人注目,一直是评论界言说不尽的一个话题。本文关注的主要是这一次转型。有人说他从先锋回归了“世俗”传统,有人说他从先锋转入了“民间”,也有人说他是在更高层次上保持了先锋。事实上,转型后的余华通过《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作品在他曾经解构的废墟上重新建构了一个非乌托邦的现实世界,他用超越道德的同情取代了愤怒的目光,曾经彰显的精神归于隐蔽却走得更远。与此同时,先锋小说时期曾经怠慢读者造成的后果是转型后作家要承受将他们找回的压力,余华不得不为他新的创作换上看似轻松、幽默的传统外衣,其实这一所谓的传统是经过了现代理念彻底过滤的“传统”。余华转型后的小说精神和形式似乎转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其实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达到了和谐。 先锋时期,余华主要受益于西方20世纪文化,尤其是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创作,转型后从整个西方的文化当中汲取营养,尤其是古典文化,他发现了人类生命的核心意义:超越苦难,于苦难中产生伟大的人格。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政治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世俗化思潮汹涌澎湃,余华迫于压力放弃了先锋“虚伪的形式”,却始终没有消解创作的意义、降低精神的高度,在越来越逼近的世纪末狂欢中,平静地追问苦难的根源、寻找精神的出路。这种令人感动的求索源自于余华始终如一的经典情结。作为人类文学遗产的优秀读者,他十分推崇西方文学经典,对经典的品质理解独到;作为作家,他时时不忘一个优秀作家应当具备的素养,以牺牲作品数量的方式追求质量,渴望写出“可以反复阅读,每一次阅读都会使我们本来狭窄和贫乏的人生变得宽广和丰富,或者说使我们的心灵变得宽广和丰富”的经典之作。令人惊喜的是在坚持、超越与貌似妥协的变通中他找到了一种令各方面满意的形式。 余华的转型是他在写出具有经典意义作品的动力驱使下,从对20世纪西方作家的模仿到在现代和古典的双重熏陶下形成自己独立风格迈出的重要一步,它显示了年轻作家的成熟。这一转型既是余华个人的创作在迈向经典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又是新时期以来中国作家在强烈的责任感的鞭策下,不断进步,努力创作出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