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冠心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etion,PCI)技术愈渐成熟,为冠心病患者提供了快速且有效的治疗,特别是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DES)的出现,使得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和靶病变的再次血运重建(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TLR)明显减少。虽然生物可降解支架(BVS)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但临床大规模求证医学试验尚未得到明确的结果,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仍将继续使用DES治疗症状驱使的各种类型冠心病。而临床上有部分接受DES植入的患者即使术后坚持规范的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仍需再次甚至多次血运重建,特别是针对远期血运重建的危险因素分析报道较少。TLR主要是由于支架内再狭窄(ISR)和支架内血栓(ST)两大原因所致。近几年来,晚期ISR(置入支架>1年)引起了临床医生的注意,随着介入治疗例数的增多,晚期支架事件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多。本文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探讨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远期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DES晚期事件的特点,分析其危险因素,为优化治疗策略、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2015年12月经大连医科大学附一医院治疗、DES植入术后至少1年由于症状驱使行冠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ngraphy,CAG)检查的患者,共286例。根据造影结果是否有支架内再狭窄,分为对照组A组(CAG组n=137),B组(支架内再狭窄组n=149),回顾性分析A、B两组间相关临床资料的差异、冠脉造影和PCI相关数据、不同类型的聚合物涂层所致的支架内再狭窄随时间分布等。结果:1、冠脉造影组(A组)和支架内再狭窄组(B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LDL-C(2.05±0.62 vs 2.33±0.90,P=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P(a)(139.85±115.18 vs 205.66±225.85,P=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36.5%vs50.3%,P=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冠脉造影组(A组)和支架内再狭窄组(B组)冠状造影及PCI相关数据比较:多支病变(45.3%vs71.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叉病变(5.0%vs 19.7%,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增殖药物种类(紫杉醇)(20.0%vs31.8%,P=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支架直径、支架长度、支架串联、闭塞病变等无统计学意义。3、在支架内再狭窄组(B组)中,无聚合物涂层支架较其他聚合物涂层类型出现再狭窄的时间较早,主要分布在支架植入术后1-2年,而永久聚合物涂层支架出现再狭窄的时间较晚,主要分布在支架植入术后5-10年。结论:1、糖尿病、LDL-C及Lp(a)升高是PCI术后远期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2、分叉病变、多支病变、抗增殖药物类型(紫杉醇)支架内再狭窄组要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需进一步研究。3、无聚合物涂层支架较有聚合物涂层支架出现再狭窄的时间较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