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中心区公共空间更新改造设计方法探析——以兰州东方红广场设计为例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发展建设进程的日益加快,旧城中心区因为城市人口数量和素质的变化、原有城市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原有的城市中心区及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的使用功能发生变化、衰弱或丧失,使旧城中心区公共空间的更新与改造成为城市规划、设计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随着我国已经展开的对旧城中心区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以广场为代表的公共开放空间日益受到重视。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功能区域和空间类型的构成元素,旧城中心区广场的发展伴随着城市进化的历史过程,它见证了城市发展的兴衰,是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真实写照。广场空间作为公共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它是城市文化的聚焦,是城市中的“精神空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目前,在对旧城中心区公共空间的改造中广场仍然是城市建设中十分重要的构成要素。对旧城中心广场的建设和改造,主旨在于传播城市文化、体现城市精神的同时,为市民的活动与交往提供一处充满人情的舞台。 本文借鉴了国内外旧城中心区公共空间更新、改造的成功经验与方法,根据我国国情,结合对兰州东方红广场的改造实践,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我国旧城中心区公共空间更新改造的方法体系,并能加以应用于实践,一方面,满足了使用者对旧城广场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内涵的思考与追求。同时还指出在对旧城改造的同时,还应注重对旧城风貌、城市文脉、历史文化遗产的延续与保护,这些是在我国以往对旧城改造过程中容易忽视的问题。旧城中心区以保护历史建筑为载体、重现历史风貌特征。更新后的旧城中心区应该既保持历史传统之脉络,又具有现代时尚之风情。
其他文献
拱起源于自然界的洞穴,后经人们通过工具的逐步形成为一种建筑形式,并变化处多种多样的造型。对于西方来说,整个西方的历史所描写的就是一部拱的历史。在中国的建筑史上,虽然我们
中国经济的高速崛起令世界都为之震惊。宏观经济的整体向好趋势,以及商业地产的高投资回报率形成了“洼地”效应,并进一步推动商业地产的投资量和单项目投资规模不断上升、扩大
20世纪世界人口数量大量增长,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快,居住建筑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我国从改革开放之后,居住建筑有着巨大的发展,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居住建筑建设规模越来越大。然而
空间的营造无疑是建筑中最核心与本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西班牙建筑师阿尔贝托·坎波·巴埃萨建筑思想与作品以及三个建筑案例的详细分析,揭示了建筑“极少主义”表象下建筑师精
学位
中国幅员辽阔,山脉纵横,河流众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演进,山川之间,阡陌交叉之处,遍布着成百上千个大大小小的关隘。关隘有两种功用:战争时期是难以逾越的关卡,和平时期是关内外
为了平衡我国的教育基础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国家采取了调整中小学校布规划等方式。学校以县域为单位合并,集中好的教育资源办学,超大规模高中作为其产物不断涌
本文基于国内外近10年的城市经济学研究和景观照明建设,在前三章分别提出了“城市夜间经济”和“城市夜景经济”两个概念。并对两者的历史、现状、特点和发展方向进行阐述。城
荷兰王国(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简称荷兰(Holland),位于欧洲西部,面积41528 k m2,人口1634万(截至2006年8月),其国土西临北海,境内有莱茵河、马斯河、斯海尔德河三条大河和
本文以实证分析的方式对上海市的内部分离人口进行研究,利用2000年上海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及2005年上海市1%抽样人口调查相关数据,从市域分区和乡(镇、街道)单元两个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