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采自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的三个箱式沉积物岩心E271,E272和E53的多项指标进行了综合研究。这三个岩心上部为红棕色,下部为黄绿色。2003年,样品刚刚被采集上船时含有大量有孔虫。现在这些有孔虫已经大部分溶解。>63微米组分中发现了硅藻,这些硅藻有的完好,有的被部分溶蚀,有的则以碎片形式存在,且观察到硅藻碎片的比例随深度增而增加。表明溶蚀发生在埋藏后。粒度数据显示样品为(含钙)粘土质粉砂,平均粘土/粉砂比为0.5,几乎不含砂组分。样品富集Fe,Mn,P以及多种微量过渡族金属元素。表现出明显的含金属性质。早期成岩作用对三个岩心影响程度不同。在早期成岩作用影响下,对氧化还原电位敏感的元素如Mn,Co等发生了向上的迁移。样品的物源端元主要是生物碳酸钙,陆原碎屑和热液物质。生物Si和Ba,以及水成物质也占有一定比例。样品含有大量的非晶质Fe,Mn氧化物/氢氧化物,还含有显著含量的石英,长石,磁铁矿,碳酸钙,食盐,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其中蒙脱石为Fe-蒙脱石,为生物硅和Fe氧化物/氢氧化物反应而形成,且极有可能在深海环境中成为REE的有效吸附剂。全岩REE页岩标准化配分模式显示明显的负Ce异常,弱的正Eu异常和HREE略富集的特征。表明海水和热液流体是REE的主要来源,且海水起着主要作用。三个岩心所记录的沉积速率为1.13-1.52cm/kyr。由于热液活动的影响,沉积速率比该地区背景沉积速率高。E271岩心下部层位曾遭受了底流的侵蚀。而整个E53岩心都受到了这种底流的影响,使得其实测沉积速率与理论沉积速率相当不一致。实测沉积速率和理论沉积速率都能被合理的解释。实测沉积速率反应了物质在沉积物中的最终累积量。而理论沉积速率则代表潜在的热液活动的影响程度。通过对E272岩心孔隙率的研究发现E272孔隙率随深度变化的关系符合稳态压缩模型的经验拟合公式。从而表明在沉积物-水界面处,孔隙水中溶解物质的交换主要依赖分子扩散机制。而在沉积物内部,自下而上的孔隙水流动模式则可能是孔隙水中溶解物质迁移的主导机制。这对进一步研究其早期化学成岩作用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