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截至2020年,我国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首次将“居民收入倍增”这一目标明确地纳入党大会的报告,使得“居民收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经济活动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社会年末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出现了新增岗位低于新增劳动人口的局面,进而使得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正如中国社科院在2010年《经济蓝皮书》中所述“…贫富悬殊、金融风险、高失业率…仍然是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前三大风险”。只要有“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就必然存在着收入差距,如不能很好地解决这种城乡关系,必将导致失业率的上升。从历年数据不难发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失业率的关系极为密切,且为正向的相关关系,故在本文中认为前者是造成失业率变化的主要原因。理论依据有如下两点:第一是生产部门间的“不公平感觉”。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的存在,所产生不公平感觉将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转移,若城市区域无法提供更多的岗位,则会造成城市劳动力存量的增加,进而影响城市居民的就业;第二是劳动力转移成本低于产业转移。在我国当前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城镇与农村两部门间发生产业转移并不切合实际,因为其成本远高于劳动力的流动,所以只有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这部分人口对缩小收入的期望远大于对就业概率大小的风险回避,如果新增岗位少于转移的就业人口,则将会表现为失业率的上升。文章的创新点如提出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导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转移,导致失业率升高的直接原因;在实证分析时引入了滞后一期的失业率作为解释变量,用来反映国家再就业政策对于失业的作用;最后,用学界使用较少的动态面板差分广义矩估计的方法,克服了非球形扰动对模型的影响等。但是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失业率数据的质疑,未考虑省际之间的劳动者转移,以及动态面板差分广义矩估计法的缺陷等,都将扩大解释变量对于被解释变量的作用,但对二者的作用方向并无实质性的影响,所以在文章假设中给予说明,加以克服并继续研究。实证过程中选择了动态面板差分广义矩估计作为分析方法,因为在文中选择了滞后一期的失业率作为解释变量,用来反映“失业惯性”以及其他未能观察到的变量对于当期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影响。在进行计量之前,对面板数据做了对数处理以消除时间序列的自相关。同时建立了五个数据模型用来解释当前的城乡差距是如何影响失业率的,该模型考虑到了变量间的自相关与异方差对于模型的干扰,并用Sargan检验是否存在着过度识别。对模型加以比较分析后,最后得出了当期及滞后一期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于失业率有正向的影响,并分别分析了诸如固定资产投资额、对外开放程度、非农产业比重等因素对于失业率的影响。发现了城乡收入差距与产业比重的变化具有替代关系,对外开放对我国的就业拉动作用在逐渐减弱以及再就业政策对降低失业率有积极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