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氨氧化过程N2O释放研究

来源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you2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氧化二氮(N2O)是同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并列的三大温室气体。N2O能够吸收红外线,使得地表无法通过大气向外空散发热量,从而引起温室效应。已有研究表明,大气中的 N2O主要来自污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的代谢过程,生物脱氮过程产生的 N2O是主要来源。在生物脱氮过程中,微生物通过不同的反应将废水中的氮素转化为氮气,而N2O作为反应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进入大气中。近年来,控制N2O的排放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本论文以厌氧氨氧化工艺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基质浓度和运行工况对厌氧氨氧化反应过程中N2O释放的影响,包括进水口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无机碳源、微量元素、钙镁、pH、水力停留时间(HRT)、总氮负荷(NLR),观察反应过程中N2O的释放量、释放规律和释放特征;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运行过程中微生物种群特征变化进行解析;提出控制厌氧氨氧化过程中N2O释放的有效措施,主要结论如下:  (1)进水口中NH4-N浓度升高会促进N2O的释放,NH4-N浓度下降可减少N2O的释放,进水口NH4-N浓度和N2O的释放正相关。  (2)NaHCO3浓度由0.25 g/L上升至1.35 g/L,相应的N2O释放量也由0.2147%上升至0.7829%,试验中最适宜的碳源浓度为0.25 g/L。  (3)钙、镁浓度过低加剧N2O的释放,试验中钙、镁最适宜的浓度为95.68 mg/L、12.35 mg/L,期间N2O释放量最低为0.2433%。  (4)微量元素对N2O释放的影响较小,试验中微量元素I、II最适宜的投加量为0.25 ml/L和1 ml/L。  (5)当反应器进水pH=7时,N2O的含量为0.2465%,而pH在7.5~8之间,N2O的含量降至0.1%左右。因此,试验中最佳的pH为7.5~8。  (6)控制HTR为6 h、12 h、9 h时,反应过程中产生的N2O的含量为0.4292%、0.9292%、0.7216%,HRT越长,导致N2O产量增加,试验中最适宜的HRT为6 h。  (7)测定了厌氧氨氧化过程不同总氮负荷下 N2O的释放量。试验期间,三个阶段的总氮负荷为0.65 kg-N/m3/d、1.3 kg-N/m3/d、0.81 kg-N/m3/d,同期产生的N2O含量分别为0.5320%、0.8373%、0.8156%,较高的总氮负荷会促进N2O的释放。  (8)解析进水口NH4-N和NO2-N浓度变化引起N2O产生的微生物机制,发现反应器中引起N2O释放的主要微生物类群为AOB中Psychrobacter属。
其他文献
该论文考察了臭氧氧化对萘磺酸系列化合物的COD、DOC、可生化性和生物毒性变化的影响,探讨了臭氧氧化反应活性与化合物的量子化学参数的关系,总结了臭氧氧化萘磺酸系列有机物
生命起源于氧,但氧及其代谢物(O,HO·OH和单O)对生物体又是有害的.该论文以DNA加合物8-OHdG作为DNA氧化损伤生物学标志物,对典型环境复合污染体系诱导核酸分子氧化损伤,从室
该论文利用北京瑞利AF-610A原子荧光光谱仪作为主要分析仪器,以Cd,Pb,Zn三种重金属元素的测定方法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国家重点监测项目"基本农田监测"中的核心任务"农田环境
饮用水消毒是一种杀灭饮用水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常见方法,其目的在于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投加的过量消毒剂不可避免的与水中广泛存在的有机质
钛酸铋钠(Bi0.5Na0.5TiO3,BNT)基陶瓷是一类重要的钙钛矿型无铅铁电、压电材料。这种材料因其特殊的结构而具有大的剩余极化、大的电致应变和良好的弛豫特性等优点,因此可以在
该文以PP-R给水管材专用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现代分析仪器和测试手段,如差热分析(DSC)、红外光谱(IR)、偏光显微镜(PLM)、核磁共振(NMR)、毛细管流变仪等,对北欧化工生产的
摩擦焊是解决异质材料连接最具潜力的方法,在新一代飞机、火箭、舰载设备等制造中有十分重要的需求。异质摩擦焊接头工艺和冶金质量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数据采集器的发展现状。针对目前USB接口的数据采集器数量少、价格高,尤其是高增益的USB接口数据采集器更少的现状,提出了研制一种前端可编程增益范围宽
多铁性材料指的是材料中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铁性,包括铁磁性、铁电性、铁弹性。材料的性能取决于材料的结构,而材料的结构又可在制备过程中加以调控,因此多铁性材料的研
该论文系统综述了多氯代有机物的性质、国内外对天然水沉积物中吸附态多氯代有机物生物降解的一些方法和研究进展,同时对物理学、化学法以及双金属催化还原法处理此类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