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问题是困扰全球的重要问题,为了彻底摆脱贫困,世界各国政府都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反贫困政策。我国的社会救助使贫困人群的基本生存需求得到了满足,然而城市低保家庭的贫困代际转移问题仍然显现,体现在教育方面,即家庭资本不足,教育费用支出大,导致家庭教育负担过重,从而阻碍了低保家庭子女教育机会的获得。因此,单纯助学券、助学金等经济形式的教育救助并不能满足低保家庭精神层面的需要。通常,城市低保家庭的父母迫于生活的压力,会存在忽视家庭教育、教养方式不当、亲子沟通互动关系较差等问题。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子女对教育的期望、与家长的沟通互动以及对未来的生涯成长的思想较为狭隘,致使大部分低保家庭的孩子学习动力较低,缺乏社会竞争的资本,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会受阻,再次陷入劣势,最终导致贫困家庭文化的承继,如此恶性循环,最终无法彻底摆脱贫困的厄运。由此,对城市低保家庭教养观念与行为的介入研究显得尤为必要。社会福利理论将视角转向发展型,为反贫困政策转型与教育救助理念的更新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呼唤社会工作对城市低保家庭教育的介入。资产建设理论强调必须关注贫困家庭的资产积累,它包含一种投资的观念。凭借实际的资产建设策略和长远的人力资本发展策略,实现从消费导向的服务转变为受助者自身能力的提高。教育在对家庭人力及社会资本的积累方面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本研究基于资产建设干预项目的实践,以城市低保家庭教育为切入点,对低保家庭的亲子沟通、亲密互动、教养方式等亲职教育,以及低保家庭青少年自身的成长发展进行介入,探讨以资产建设理论为指导的干预项目对城市低保家庭教育介入的成效。本文采用了实验设计的量化研究方法,借助上海G机构项目的前、中期数据进行比较研究,运用SPSS 22.0的统计分析,透过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验证社会工作介入城市低保家庭教育的效果,对未来社会工作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本研究假设,认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教育期望、家庭教育以及具体养育孩子的实践与看法这三个方面变化值的方差不相等。研究发现:城市低保家庭高期望低预期的教育期望现状,父母教育期望变化值(p=0.07>0.05)未达到显著性水平;青少年的自我教育期望变化值的t检验,p值等于0.01<0.05,说明干预后,达到0.05的显著水平,证明两组青少年自我教育期望的显著差异,表明干预服务取得成效;家庭教育变化值在干预后,t检验的结果(p=0.01<0.05)验证家庭教育的干预取得效果,然而,从青少年视角出发,对亲子沟通的干预成效进行检验,发现前后测的亲子沟通变化值并没有达到0.05的显著差异;对具体养育孩子的实践与看法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后,发现变化的p值近乎为零,明显两组干预后的变化差异达到0.05的显著水平,说明资产建设干预项目服务取得了成效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