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标记的荧光磁性纳米粒子(FMNP-MSC)对肺癌A549在体内、外的影响;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探讨磁流体热疗与MSC对肺癌协同抗肿瘤作用的可行性,将为肺癌治疗方法的探索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体外合成荧光纳米磁性粒子(FMNP);贴壁法分离、鉴定、诱导分化间充质干细胞(MSC),进而进行MSC对FMNP的标记,制作间充质干细胞标记的荧光磁性纳米粒子(FMNP-MSC);CK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标记的荧光磁性纳米粒子(FMNP-MSC)对肺癌A549在体内、外的影响;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探讨磁流体热疗与MSC对肺癌协同抗肿瘤作用的可行性,将为肺癌治疗方法的探索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体外合成荧光纳米磁性粒子(FMNP);贴壁法分离、鉴定、诱导分化间充质干细胞(MSC),进而进行MSC对FMNP的标记,制作间充质干细胞标记的荧光磁性纳米粒子(FMNP-MSC);CK8毒性实验检测FMNP对MSC的影响,普鲁士兰染色、激光共聚焦成像以及电镜观察标记情况。体外建立Transwell共培养系统,将FMNP-MSC与肺癌A549细胞共培养,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共培养后A549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FMNP-MSC对A549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FMNP-MSC对A549细胞的侵袭抑制率;Western blot检测FMNP-MSC趋化因子受体(CXCR4、CCR7)的表达。体内建立肺癌A549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等肿瘤直径长至约4mm时,将FMNP-MSC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到体内,荧光成像检测和磁共振成像检测FMNP-MSC对A549肺癌的趋向性。注射后一周,在交变磁场下热疗,每周在交变磁场下作用一次,连续4周,光纤测温检测肿瘤温度的变化,每周测量瘤体的长径和短径计算肿瘤体积变化,治疗4周后离断法处死小鼠,取出肿瘤组织,称取瘤重;光镜观察各组肿瘤组织病理学变化,Western-blot检测FMNP-MSC热疗后A549细胞凋亡蛋白(Bax、Caspase-3)、抗凋亡蛋白(Bcl-2)的变化。结果:FMNP的平均直径约为40-50nm,具有较强的顺磁性;成功分离、培养、鉴定出MSC;毒性实验证实一定浓度(<100ug/mL)FMNP对MSC的毒性低;FMNP对MSC具有较高的标记率;FMNP可以准确的进入到MSC细胞内部,而且对MSC的活性和形态无明显影响;FMNP-MSC在体外抑制人肺癌A549细胞的增值;诱导肺癌A549凋亡、阻滞细胞周期;明显降低肺癌A549细胞的侵袭率;可以明显降低肺癌A549细胞的侵袭率。体内实验证实,MSC可以将FMNP携带至肿瘤区域,在外加交变变磁场的作用下可以升温至53℃,FNMP-MSC热疗组小鼠肿瘤体积和重量增长受到明显抑制,FMNP-MSC组的小鼠肿瘤体积增长受到抑制,重量增长没有受到明显抑制。光镜观察提示实验组可见肿瘤细胞大片凋亡和坏死样改变,部分区域可见磁性粒子分布,FMNP-MSC治疗组可见大部分肿瘤细胞生长活跃,部分区域可见磁性粒子分布,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出现细胞形态结构模糊,核固缩样表现。Western blot检测证实,Bax蛋白在两个治疗组明显表达,而Caspase-3、Bcl-2在两个治疗组肿瘤组织中无明显表达。结论:体外合成的FMNP粒子直径约40-50nm,分散性好,顺磁性强。对MSC具有较高的标记率,FMNP可以准确的进入到MSC细胞内部结构中。FMNP-MSC在体外培养中可以明显抑制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FMNP-MSC可以诱导肺癌A549细胞呈凋亡改变,可以阻滞肺癌A549细胞的细胞周期;可以明显降低肺癌A549细胞的侵袭率。在体内,经尾静脉注射的FMNP-MSC可以准确的靶向到小鼠皮下移植肿瘤区域,在外加交变磁场作用下升温至有效温度,小鼠肿瘤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治疗后小鼠皮下移植肿瘤组织呈凋亡和坏死样改变,可能是通过增加Bax的表达来实现的。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PDA@HMONs-DOX/PFP(PHDP)纳米微粒在治疗中的有效性,探索其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近红外光(Near infrared ray,NIR)高温诱导的光热协同治疗以及液气相变下同步超声成像的功能,以构建超声成像实时引导的乳腺肿瘤高效化疗及光热协同治疗的诊疗一体化平台。方法:根据“化学同源性”原理制备由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改性的中空介孔有机硅纳米颗粒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全球范围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女性生育哺乳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2015年,我国预计新发乳腺癌患者26.86万,死亡6.95万,其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死亡率排第六位。乳腺癌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女性健康的重要恶性肿瘤。随着手术治疗方案的进步和靶向
目的:辅助手术治疗卵巢癌常用的方法是全身化疗。但是,在化疗过程中,抗肿瘤药具有以下几个缺点,比如毒副作用大、水溶性差以及药物释放速度比较快等。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本论文旨在构筑一类新型的环糊精载药水凝胶,利用其来增加阿霉素的水溶性和负载率,进而增强阿霉素药物分子在卵巢癌SKOV-3细胞中的抗癌活性,希望其能在抗癌体系中得到广泛应用。方法:1.前药分子(DOX-2N-b-CD)的合成和表征:以食品级可
研究背景及目的:磷酯酰肌醇3-激酶-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信号通路(PI3K/Akt pathway)的异常活化与胰腺癌的增殖,凋亡,侵袭转移及血管生成密切相关。作为该信号通路的核心,Akt在异常磷酸化后活化进而促进胰腺癌增殖和抵抗凋亡,并参与吉西他滨治疗胰腺癌时的化疗耐药。MK-2206作为Akt变构抑制剂能有效抑制Akt磷酸化而抑制其活性,并已在多种肿瘤中取得实验验证。本文研究了MK-2206
胰腺癌是目前常见的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该病的其发病率与致死率近乎持平,其死亡率约占年发病率的98%,被称为“癌中之王”。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是最常见和最致命的胰腺癌,占胰腺癌的90%以上,PDAC是一种侵袭性极强的肿瘤,早期症状不典型,侵袭性强,恶性程度高,对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不敏感,预后差,并且超过80%的患者在确诊为胰腺
背景:胃癌是对人类最具有威胁的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在的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在疾病特别是肿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与胃癌相关的lnc RNA将有助于揭示调控胃癌发生、发展的新机制,并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第一部分:胃癌差异表达lnc RNA的筛选目的:筛选在胃癌中差异表达的lnc RNA。方法:应用人类lnc RNA基因
白血病是一类常见的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认为可能存在造血干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失去正常分化成熟能力而阻滞于某一阶段,同时使得正常造血被抑制。白血病是儿童阶段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儿童的生命健康,在其各亚型中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约占所有儿童白血病的75%,在15岁以下儿童的恶性肿瘤中比例接近30%。目前儿童ALL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血清可溶性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oluble 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suPAR)水平与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分期的关系,同时研究血清suPAR与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背景胆管癌(CCA)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的高度恶性肿瘤,目前对无法切除的CCA的一线治疗方案是吉西他滨和顺铂的联合应用,但中位生存期仍不到一年,因此开发新型的靶向治疗药物具有重大意义。BRD4与组蛋白或非组蛋白中的乙酰化赖氨酸相互作用,参与转录的激活和延伸,成为肿瘤诊断与治疗的一个理想靶点。PROTAC(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ARV-825将溴结构域和末端外(BET)蛋白募集到E3泛素连接酶复合体
第一部份心脏再生相关的内源性多肽的多肽组学分析目的:通过检测出生第1天乳鼠(P1)与出生第7天乳鼠(P7)心脏的差异多肽表达谱,为研究心脏再生提供可能的干预靶标。方法:1)建立乳鼠心脏再生模型,并验证乳鼠心脏再生情况。2)提取P1与P7乳鼠心脏组织的多肽,运用标记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TMT,Tandem Mass Tag)检测P1与P7乳鼠心脏的内源性多肽的表达情况。原始数据去冗余后,以差异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