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赤条病菌的分离鉴定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zhongnan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蔗赤条病是一种由燕麦食酸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分布于全球各主要种植甘蔗的国家和地区。国内有关甘蔗赤条病致病菌的分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未见报道,为此,本研究于2013-2016年期间在我国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福建、贵州等6个不同省(区)蔗区收集了 108份甘蔗叶片样品,其中包括84份有赤条病害症状和24份无赤条病害症状的叶片样品。根据燕麦食酸菌16S-23SrDNA间隔区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RS-ITS-F1/RS-ITS-R1,采用PCR方法对108份叶片样品总DNA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有赤条病害症状和无赤条病害症状的叶片样品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6.4%(81/84)和83.3%(20/24)。随后对阳性样品的PCR产物进行克隆和测序,共获得142条侵染甘蔗的中国燕麦食酸菌16S-23S核糖体间隔区序列,大小在436-454 bp之间,存在有四种插入/缺失(InDel)突变位点,它们之间的序列一致性为89.2-100%。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获得的142条序列可划分为6个不同的系统进化分支,分别为H、HE、E1-1、E1-2、E2-1、E2-2组群。这些样品的PCR产物经HindⅢ和EcoRI双酶切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不同进化分支上的序列具有独特的PCR-RFLP模式。大多数侵染甘蔗的中国燕麦食酸菌序列划分在H、HE 和 E2-2 组群,分别占 32.4%(46/142)、29.6%(42/142)和 28.2%(40/142)。在我国6个省(区)中都有发现燕麦食酸菌HE和E1-2组群;燕麦食酸菌H组群和E2-2组群在5个省(区)有发生;燕麦食酸菌E1-1组群仅在海南省和贵州省发生,而燕麦食酸菌E2-1组群只分布在云南省。最后,我们从感病叶片成功分离出甘蔗赤条病致病菌菌株SC-026(GenBank登录号KY363762),属于HE组群,从菌株细胞的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指标也证实为燕麦食酸菌。该菌株注射接种至甘蔗品种FN41的健康植株,接种6天后植株叶片赤条病害典型症状表现稳定,发病率高达60%。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我国蔗区甘蔗赤条病致病菌的分子鉴定、致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不同株系地理分布,这些研究的结果为我国甘蔗赤条病害的生态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着丝粒作为真核生物染色体上必备的功能元件,参与动粒的组建、染色体的分离、姊妹染色单体的粘合、同源染色体的配对等重要生物学过程。着丝粒序列主要是由反转座子以及卫星重复组成,但在不同的物种间甚至是在近缘物种间呈现高度变异,因此,难以克隆分析。本研究通过基于着丝粒上具有的特异组蛋白CENH3(centromeric histone H3;亦称CENP-A)的染色质免疫沉淀和高通量测序分析(ChIP-se
曾经,泪,是离我很远的一个字.每天,我和同学们一样,快乐地上学,快乐地玩耍,快乐地写作业……rn然而,从 2020 年 6 月 26 日早上开始,泪就与我形影不离了.
期刊
5月,紫色的丁香花开满校园。一朵朵精致的小花,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小巧妩媚,散发出阵阵幽香,为校园增添了浪漫的气息。  高大帅气的张明哼着刚学会的《少年》走进606班教室,将书包朝自己座位上扔去,可事实上,他扔向的是走道另一边的王寒冰的桌子。一个粉色的修正带跟着书包“哗啦”一声掉到了地上,摔得四分五裂。早到的几个同学都吃惊得看向了他。正在图书角整理图书的班长王寒冰愤怒地瞪了张明一眼,没吭声。张明偷偷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