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正畸治疗患者的年龄、性别、拔牙或非拔牙矫治、牙周状况、错合畸形类型、拥挤度、釉牙骨质界(CEJ)到牙槽嵴顶的距离及上下中切牙的倾斜度和突度,进一步探讨正畸治疗中出现牙龈退缩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出现牙龈退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例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年龄12-30岁,均采用直丝弓矫正技术。根据其治疗前后全景片、头颅侧位片、口内像以及模型等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年龄、性别、拔牙或非拔牙矫治、牙周状况(牙龈生物型、口腔卫生状况、牙龈退缩)、错合畸形类型、拥挤度以及治疗前后CEJ-牙槽嵴顶的距离和上下中切牙的倾斜度及突度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正畸治疗中引起牙龈退缩易发的相关因素。[结果]1.年龄、性别、口腔卫生状况与牙龈退缩并无相关性(p>0.05)。2.错合畸形垂直生长型、拥挤度与牙龈退缩有关联,高角患者相对低角和均角患者更易发生牙龈退缩;拥挤度越大,牙龈退缩的发生率越大。错合畸形矢状类型与牙龈退缩无相关性。3.牙龈退缩的产生与是否拔牙矫治呈显著性相关(p=0.002),即拔牙矫治更易引起牙龈退缩。4.薄扇型牙龈更易发生牙龈退缩,同一生物型下颌相对上颌更易发生牙龈退缩。5.CEJ-牙槽嵴顶的距离增大,即牙槽骨吸收越多,牙龈软组织随之退缩。6.治疗前后切牙倾斜度及突度的变化与牙龈退缩的产生并无相关性。[结论]通过本研究结果表明:牙龈退缩的发生与是否拔牙矫治、牙龈生物型、错合畸形垂直生长型、拥挤度、牙槽骨的吸收程度存在密切关系。与年龄、性别、错合畸形矢状类型、口腔卫生状况以及上下切牙唇舌向倾斜移动并无相关性。但是临床上牙龈退缩往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各个易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