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引起医院感染的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t,MDR)纹带棒状杆菌的亲缘性分析方法,并对其耐药机理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扩增(Repetitive ExtragenicPalindromic-PCR, REP-PCR)和肠细菌基因间共有重复序列扩增(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PCR,ERIC-PCR)技术对重庆地区四家综合型医院分离到的纹带棒状杆菌进行分型研究,用NTSYS PC2.1软件对扩增产物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菌株进行14种抗菌药物(青霉素、头孢吡肟、头孢噻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万古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克林霉素、利奈唑胺、复方新诺明、利福平)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检测,根据耐药表型,确定对耐药基因核糖体甲基化酶基因(ermX)、核糖体保护蛋白基因(tet(W))、DNA螺旋酶A亚单位基因(gyrA)和接合型转座子Tn1545整合酶基因(intTn)、L,D-转肽酶基因(ldt1/2)进行扩增并测序分析,研究其与耐药的相关性。结果:REP-PCR和改良ERIC-PCR分型技术分别将32株细菌分为6型和8型,所有菌株的相似系数(Coefficient)均大于0.73,两种方法的分辨指数(DI)分别为0.585和0.696;根据2007年CLSI M45文件的折点判断标准[1],检测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所有被测菌株均表现出多重耐药;ermX、tet(W)和intTn基因检出率分别为93.8%、100%和100%;与标准菌株(ATCC6940)比对,所有菌株的gyrA基因序列均表现为以间隔3个氨基酸的丝氨酸和天冬氨酸分别突变为苯丙氨酸和丙氨酸的双点突变;未检出ldt1/2;测序结果表明:ermX与HE586307.1符合率为100%;tet(W)与FN825254.1、FN396366.1和AM749838.2符合率均为99%,intTn与X61025.1符合率为94%;gyrA与EF565385.1符合率为100%。结论:改良ERIC-PCR的分辨能力优于REP-PCR,两种方法的分型结果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同一医院相同病区的分子型别与相似系数呈正相关性,重复序列PCR(repetitive PCR,rep-PCR)分型方法可用于纹带棒状杆菌的分型研究及医院感染爆发流行的亲缘性分析;本地区的48株纹带棒状杆菌对青霉素、Ⅲ、Ⅳ代头孢菌素、四环素、喹诺酮类和复方新诺明表现出全耐药的多重耐药性,仅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表现为全敏感;菌株介导ermX和tet(W)基因分别对红霉素和四环素耐药,介导gyrA基因双位点突变对喹诺酮类高水平耐药,所有菌株均携带转座子Tn1545整合酶IntTn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