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三区沙三上亚段沉积相与储层研究

来源 :长江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dfvg454545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三区位于惠民凹陷商河油田南部,属于渤海湾盆地济阳拗陷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临商帚状断裂体系。随着钻井资料、测试资料的增加,开发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砂体平面上变化大,油砂体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展布规律不清,从而造成了采收率低下,注水见效不明显,开发效果较差。因此,开展地质再认识和储层综合研究势在必行。通过对研究区沙三上亚段进行小层对比,可以清楚地认识地下砂体、隔夹层的空间展布及砂体的外部几何形态。沉积微相控制着砂体展布,不同的沉积微相有不同的砂体展布形式,同时沉积微相对储层物性的好坏起到决定性因素。只有明确研究区内各小层的沉积环境,将沉积微相研究和小层识别相结合,才能在沉积微相的宏观控制下,了解砂体的横向展布特征及纵向演化规律,同时结合储层物性、特征、非均质性、发育控制因素等,对有利分布区带进行预测。
  根据等时性原则、沉积相控制规律一致性原则和沉积旋回一致性原则,确定对比标志,将研究区沙三上亚段划分为6个砂组、26个小层,并根据等高程模式、叠置砂体对比模式和相变对比模式等,对研究区沙三上开展了剖面地层划分对比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全区地层格架模型。
  以岩心观察描述为基础,结合分析化验资料,开展了岩石学(成分、结构、构造、粒度分布等特征)研究。研究区泥岩颜色多呈灰色、深灰色和灰黑色,少量呈棕色,反映了沉积时的还原环境;黄铁矿、菱铁矿等自生矿物及古生物标志反映了水体较深的沉积环境:岩石类型比较简单,以粉砂岩、细砂岩和泥(页)岩为主。原生沉积构造非常丰富,包括侵蚀面、沟模、重荷模和火焰状构造,以及滑塌成因的液化沉积物流、滑塌包卷层理、呈撕裂状产出的滑塌泥砾和小型同生断层构造,递变粒序层理,它们均是识别浊流沉积的重要标志。同时粉砂岩中发育平行层理、块状层理、爬升波状层理,泥岩中发育水平层理,组成的鲍玛序列有ab、ae、bcde、cde和de等组合类型,显示包含有近源至远源的浊流沉积类型。本区常见的砂质条带和泥质条带是薄层浊积岩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常由下部的细一粉砂岩和上部的粉砂质泥岩或泥岩组成多个韵律层,常以砂泥岩薄互层出现。细一粉砂岩底部略微起伏,岩性突变,常有微型重荷模出现,具有正粒序,上部发育水平层理,少量岩心可见沙纹层理,其组成相当于鲍马序列的ade段或de段。以商13-107井54个样品的粒度分析数据做出粒度概率曲线,通过分析可将研究区的曲线类型大致分为宽缓上拱形、两段式、三段式及多段式,以上几类粒度概率曲线比较突出的共同特点都是悬浮总体含量比较高,分选较差。C-M图上的点群基本上平行于C=M基线,表现出重力流快速沉积且无分选的特征。砂体在测井曲线常呈高幅箱形、钟形、漏斗形、指形以及不同的组合形式。综合岩心观察,综合录井资料、测井资料、分析化验资料及区域地质资料,结合典型的沉积构造及小层砂体厚度等值线的展布形态,认为商三区沙三上为浊积扇—湖泊沉积,发育中扇、外扇及半深湖—深湖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辫状沟道、沟道问、沟道侧缘、滑塌浊积砂体、外扇泥及半深湖—深湖泥6种微相类型。
  通过单井相、联井剖面相及平面相分析,每一个砂组沉积时期都经历了一个水退的过程,扇体向湖区推进的演化过程。辫状沟道砂体比较发育,半深湖—深湖泥分布在不同时期辫状沟道砂体之间,说明在扇体推进的间歇存在浊流活动的平静时期,发育半深湖—深湖相泥质沉积。砂体厚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这说明了研究区可能同时存在不同方向的物源,或者不同时期的砂体推进方向发生了一定变化。由前人研究可知,商三区沙三上亚段为基山砂体的一部分,位于基山三角洲的前缘。三角洲的推进造成沉积物的不断堆积,厚度逐渐加大,促使前缘坡度不断增大。在重力、地震、断裂、洪水等因素的触发下,上述砂体前缘沉积物便会形成浊流搬运,在其前方继续沉积下来,形成滑塌浊积扇沉积系列,其沉积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该地区滑塌浊积扇的发育特征。
  研究区沙三上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为主,岩屑质长石砂岩次之。孔隙类型以次生孔隙为主,包括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及微孔隙,其中粒间溶孔为主要类型。分析化验资料及测井二次解释结果表明,沙三上储层为中孔.低渗、特低渗储层。通过对比沉积相平面图及孔隙度、渗透率平面图,表明储层物性的好坏主要受控于沉积相带的展布。辫状沟道微相由于沉积厚度大,粒度较粗,可作为有利的油气储层。
其他文献
非常规油气藏在世界范围内占有很大比例,油气储量非常可观。在能源日趋紧张的今天,非常规油气藏对增加油气储量,维持油田稳产高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开展岩石物理实验基础研究,进而建立适合应用的岩石物理模型,可以为地震勘探及油气田开发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该研究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和社会意义。  本论文以岩石物理理论为指导、岩石实验为手段、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为方法,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四
微地震监测技术是近几十年来一项新兴的地震勘探技术,广泛应用于油气田开发、煤矿监测、矿山压力监测、地质灾害监测等多个领域。它通过观测、分析生产活动中所产生的微小地震事件来监测生产活动及地下状态,其基础是声发射学和地震学。利用该技术指导生产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其先进性受到普遍认可。作为微地震反演的基础,微地震波场正演模拟是微地震监测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也是认识地震波传播规律,检验各种处理方法正
在各类地下工程及边坡护理中,锚杆锚固技术已成为主要的加固手段,广泛应用于城市交通、水电站、隧道等工程施工中。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锚杆锚固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整个工程的质量,而以前采用的拉拔检测技术因不能真实反应锚杆的质量,现已很少被采用。声频应力波反射法是锚杆工程质量无损检测的主要手段,也是市面上几乎所有锚杆检测仪器的基本检测原理。  声频应力波反射法借鉴了"小应变动力测桩技术"的理论,并基于一维杆件的
学位
随着油气田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种复杂油气藏已经成为目前甚至将来的主要勘探目标。其中,低孔低渗油藏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成为国内外油气田地质与开发专家们关注的焦点,储层评价、描述是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问题之一。但与常规储层相比,勘探、开发低孔低渗油藏还存在较大难度,在低孔低渗储层测井解释与评价方面还存在诸如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难以求准,解释符合率低,测井响应难以区分油(气)、水层,孔隙性气
江陵凹陷是江汉盆地最大的次级构造单元,不仅油气资源丰富,盐类资源也十分丰富。在江陵凹陷发育的众多盐类矿产中,无水芒硝具有十分重要地经济价值。多年来的油气勘探开发,使我们已对凹陷构造、沉积等基本地质问题有利深刻认识并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但由于过去的研究工作侧重于油气勘探及开发,针对凹陷内盐类矿物的分布及成因研究较少。为了弄清江陵凹陷南部无水芒硝发育情况,对下一步勘探开发部署提供合理依据,因此有必要
学位
为适应油气勘探发展需要,近两年廊固凹陷大力推进三维连片一体化工作。本论文在廊固中西部整体连片、整体解释、开展层序地层研究,统一了分层方案,理顺了本区的地质结构和储层发育特征;通过沉积相研究分析沉积体系空间展布;釆用AVO反演技术、储层含油气预测等新技术、新方法深化成藏条件研究,构建成藏模式,分析油气分布规律,指出固安、琥珀营北、柳泉东构造为有利区带,优选有利目标,发现落实圈闭,为油气勘探的井位布设
学位
石油及天然气能源的稳定增长推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我国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油气能源的稳产及增产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目前尚未发现的各类油气藏是越来越少,面临的地质问题是日益复杂,勘探目标的复杂程度也在逐步增大。精细解释评价是解决各类地质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了对地质特征和复杂油气藏特征的认识,同时也将影响到勘探部署的成效。  本次论文研究的区域为廊固凹陷普照营地区,它处于河西务构
学位
我国大多数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采阶段,地下剩余油分散、油水关系复杂。随着我国油田的“老龄化”,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在制定油田开发方案时,必须弄清油田开发期的油藏动态变化,尤其是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状况。本研究针对油田水淹这个问题展开,因此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秦皇岛M油田为研究对象,以水淹层测井解释为核心,以剩余油分布规律为研究目的,根据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分布格局及油田深度开发阶段的主要任
本文以冀中拗陷饶阳凹陷蠡县斜坡为研究对象,从成藏条件分析入手,深化成藏主控因素和油气富集规律研究认识,以期通过转变研究思路、构建成藏模式、创新地质认识、探索斜坡带弱构造区勘探研究方法,搞清油气富集规律和有利含油区,指导油气勘探取得新发现。摘要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核心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立项背景与项目意义  斜坡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构造类型和勘探领域,近年来国内外各油田都对其投入新的工作、开展新的研
学位
石油及天然气能源的稳定增长推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我国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油气能源的稳产及增产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目前尚未发现的各类油气藏是越来越少,面临的地质问题是日益复杂,勘探目标的复杂程度也在逐步增大。  在油气勘探工作中,地球物理勘探已经逐步发展为油气勘探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因为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未知的地下构造,岩性,地层以及断层方面的信息,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性价比。相对来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