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立德树人、培育国民核心素养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终身学习在培育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终身学习的五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其中学会共处是五大支柱中的重要一柱。在今天,“情感智力”、“软技能”、“人际交往能力”或“积极行为”被人们称为21世纪的必备技能。学生在青少年阶段应通过合作学习、有意识的训练和强化该项技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中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概括为六大方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伴随着这六大核心素养的培育,我国的课堂教学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要转变以往流行多年的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传统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建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多元教学模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模式。本研究在总结前人关于合作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合作学习理论、系统理论、建构主义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和情景学习理论等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论述,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对“1+2+1合作学习”模式的概念界定、小组建设、小组评价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在概念界定上,认为小组的组建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学习成绩及态度、个性特征、家庭成长背景等将班级同学每四人分成一小组。具体的小组建设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和谐共振”。“1+2+1”合作学习模式下的组员评价机制是坚持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积分制评价与描述性评价相结合。具体的上课基本流程是课前预习、创设情境、确定问题、任务分配、自主学习到合作探究、成果交流、课堂评价。最后,通过教育实验,本研究证实了“1+2+1合作学习”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在提升学生学业成绩、激发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兴趣、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本研究中提出的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有关“1+2+1”合作学习的小组划分、小组建设、小组评价等内容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适合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