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路曾是20世纪最重要的交通方式,铁路的存在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文化的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至今也发挥着重要的运输作用。然而随着城市的更新与发展、运输方式的进步,人们对铁路的关注逐渐减少,铁路的易站使得城市内废弃的铁路变成了阻碍城市发展的因素之一,一些废弃的车站由于无人管理导致环境脏乱,变成了城市中的消极空间。胶济铁路是山东境内第一条铁路,由德国人于1898年开始修建,1904年全线建成通车,至今已经历百年风雨。胶济铁路作为山东境内重要的交通运输线路,促进了省内经济发展,刺激了其沿线乡镇的民族产业发展、产业格局的变化、人口流动,为商品的进口与出口提供了新的渠道,更是直接影响了济南城的开埠,打开了济南近代史的大门。随着胶济铁路的修建,德国人对沿线几个重要城镇,如青岛、坊子、济南等,相应的做出了城市路网与功能的规划,其规划方式与建筑风格对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工业遗产。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曾经远离老城区的胶济铁路工业用地逐渐变成了城市发展的中心区,拆除、改建、新建使铁路工业遗产面临何去何从的境况,如何对铁路工业遗产进行保护与再利用也变成了相关学者与专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由于胶济铁路的所属权与站点线路更迭频繁,导致很多专业性的历史资料缺失,使得胶济铁路工业遗产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进展较慢。2016年-2017年,山东建筑大学开展了对胶济铁路工业遗产全线调查工作,利用两年的时间对胶济铁路沿线69个现存站点、75个历史遗存进行调查,旨在寻找并完善现存铁路工业遗产的基础资料,为将来胶济铁路的研究提供研究基础。目前对工业遗产中线性工业遗产的研究理论主要分为文化线路与遗产廊道。遗产廊道相对于文化线路,更注重对遗产本身的研究、保护框架的构建,并可以系统的对遗产的保护提出理论指导与保护再利用策略。本文通过文献查阅、田野调查、横向比较的研究方法,将遗产廊道的保护理念与胶济铁路工业遗产进行结合,对胶济铁路工业遗产进行调查与统计,并对主要历史遗存进行艺术与科学技术价值进行评价;对胶济铁路沿线工业遗产进行判别,提出保护与再利用模式;最终通过遗产廊道理论体系,对胶济铁路工业遗产廊道保护格局进行构建,总结得到其工业遗产廊道构建的基本思路,包括遗产廊道的主题确定与研究范围界定、遗产价值的评价、项目规划的设计、遗产管理四个主要内容。确定了资源调查、分析与评价、主题确定、保护格局、提出实施对策五个构建工业遗产廊道的步骤,并针对保护格局中的绿色廊道、游步道、遗产点、解说系统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本文的研究目希望通过对胶济铁路济南段工业遗产廊道格局的构建,完成现存资料梳理,构建起理论研究框架,为将来胶济铁路的工业遗产研究工作提供研究基础与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