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蜂针疗法历史悠久,是利用工蜂蜂刺中释放出的蜂毒液的药理作用和螫针的综合作用而起到调整机体、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也称蜂毒疗法。它既给人体经络以机械刺激,同时自动注入皮内的适量蜂毒也还具有药理作用,蜂针继发局部潮红充血兼具温灸效应。它是针、药、灸三结合的复合型刺灸法,具有简、便、廉、验四大特点。但蜂疗前期会有一些过敏反应的发生,尤其是过敏体质人群容易发生发热等过敏反应,这严重限制了蜂针疗法的更广泛推广。所以总结出蜂针所致发热反应的规律是很有必要的,从而提高患者对蜂疗的医从性和推广蜂疗的应用。研究目的本课题对蜂针后引起发热反应的规律进行临床研究观察,如:蜂针后的发热率、发热与蜂针穴位的关系、发热时的体温等,对指导临床蜂针治疗中如何防治发热反应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更有利于蜂疗在临床中广泛的开展和运用。研究方法将符合诊断、纳入、排除标准的受试者100例,根据病种选择针刺穴位,如:足三里、肾俞、外关、大椎、曲池等和阿是穴(痛点)中的一个,起始量为一针点刺,即蜂针刺入后马上拔出(不挤毒囊),十分钟后无任何不适反应或出现肿胀等不适反应但可耐受,则可适当再加一针点刺;在第三次或第四次治疗时可直刺1针,留针10分钟,隔天治疗一次,每周3次,共6次,期间如有发热,则在发热期酌情减量;随后选择上述穴位中的两至四个,两针直刺或提针三点到四点,留针10分钟,隔天治疗一次,共6次;随后可根据个人情况,加到3针,观察时间为4周。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蜂针后发热率为17.00%。2、有蜂螫史的患者第一次蜂针后发热率为14.63%,无蜂螫史的为1.69%。与无蜂螫史相比,有蜂螫史的患者第一次蜂针后发热率明显增高(P<0.05)。3、蜂针后是否发热与所取穴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蜂针后发热的机理: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的应答反应所致。2、蜂针后发热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过敏反应,其发生率为17.00%。有蜂螫史的患者第一次蜂针后发热率较高。3、蜂针后是否发热与所取穴位之间没有关系。4、蜂针后发热时肿胀、瘙痒程度均较无发热时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