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经济改革和市场自由化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居民收入不平等和性别收入差距问题也日益凸显。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制定并推行促进女性就业和性别工资平等的保护政策,劳动力供需不由市场机制调配,收入分配在性别之间较为均等。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劳动力市场的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和健全,企业在用人和生产决策方面逐渐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女性劳动年龄人口的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出现显著下降,城镇地区的性别工资差距也逐渐拉大。与此同时,中国城镇各地区由于人力和物质资本、市场化以及经济发展程度存在差异,地区间性别工资差距也逐渐趋异。性别平等是体现国家公平与社会文明的重要方面,性别平等程度的提升不仅有助于促进女性积极加入社会再生产活动、缓解人口老龄化与适龄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对于社会生产率的提升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性别工资差距广泛存在于各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中,相较于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形成晚,收入不平等程度和性别工资差距与其他国家相比处于较低水平。对于性别工资差异的分析,经济学中发展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补偿性工资差异理论和歧视理论等诸多理论模型。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效率决定工资水平,劳动力供给均衡的状态下,工资差异由劳动者的能力、生产率差异或工作属性特征异质性所导致。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反映了生产率,不同劳动者群体的人力资本差异反映出生产率差异,进而形成工资差距;补偿性工资差异理论着重于工作环境或属性特征的差异,认为工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不同工作之间效用差异的补偿;歧视理论包括偏好性歧视理论、统计歧视理论、垄断歧视理论以及市场分割等多个分支,不同理论阐述了劳动力市场中歧视存在的不同原因。有关中国城镇地区性别工资差距的现有研究,分析了性别工资差距在经济改革过程中的变动,衡量了男性与女性的人力资本等特征差异及其造成的工资差距,探究了市场化下性别歧视的程度以及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并研究了性别间职业隔离和职位晋升的差异导致的性别工资差距。已有研究对于理解市场化下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差异和收入不平等具有宝贵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城镇地区性别工资差距的趋势变动和影响因素方面仍存有争议,对城镇性别工资差距的地区差异的研究尤其缺乏。本文在工资差异相关理论和经验研究基础上,采用微观计量方法,使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S)和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等多个微观数据库,研究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至2015年间中国城镇地区的性别工资差异趋势,在工资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了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因素,探究了中国性别工资差距的地区间差异。通过多种计量方法解决样本选择性偏差问题,为长时段内的性别工资差距的趋势提供了有效估计,基于分解方法分析了工资结构对性别工资差距变动的影响,并以男性和女性的就业结构差异为出发点探究地区性别工资差距及其变动的地区间差异。本文基于工资理论并结合中国实际,对中国城镇地区的性别工资差距进行系统分析。首先,基于三种方法矫正样本选择性偏差,分析了中国城镇地区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工资差距趋势变动。自上世纪80年代末,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在市场化过程中开始显著下降。由于未工作女性的工资不可观测,基于劳动者样本的收入数据估计的工资方程以及性别工资差距衡量会产生偏差。依据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S)1995至2013年数据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3至2015年数据,使用赫克曼选择性偏差矫正法,估计了性别工资收入均值差异,并调整男性和女性的人力资本等特征差异,测算了经调整的性别工资差距净估计值;通过对非劳动者的潜在工资水平进行有条件假设,使用简单插补法和重复插补法提供了性别工资差距的中值估计;使用界限法估计了工资收入中值的上限和下限,基于最低限度的假设,提供了性别工资差距的估计范围。研究发现,随着经济改革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城镇地区性别工资差距在1995至2011年间上升。使用赫克曼选择性偏差矫正法估计的性别工资收入均值比率从1995年的93%下降到2011年的79%;应用插补法以工资分布中值估计的性别工资比率由93%降至80%。而近年来性别工资差距有缩小的趋势,本文的估算结果表明,在矫正偏差之后的性别工资比率在2011至2015年间增加约5个百分点,表明性别工资差距缩小确源于女性相对工资收入的提升。界限法基于最宽松的假设,提供了性别工资中值比率的上界限和下界限。其次,基于就业结构的性别差异,本文探究了性别工资差距的地区差异。采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S)2002和2013年的数据,比较分析了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性别工资差距及其变动。现有研究对于地区性别工资差距分析不足,并且缺乏性别就业结构角度的分析。本文通过各地区的分行业分析和性别工资差距分解,发现性别的行业分布差异是地区性别工资差距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地区性别工资差距在性别行业隔离程度较高的地区较大,并且隔离程度程度增加越快的地区性别工资差距增长越迅速;性别行业隔离程度越高的地区,行业内性别特征回报率差异越大,性别行业隔离扩大了行业内性别特征回报率差异,进而导致性别工资差距的增加;性别的行业隔离程度受地区市场经济环境影响,在市场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性别行业隔离程度受性别行业歧视的影响也较大。各地区性别行业隔离和性别工资差异的存在一方面映射出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普遍处于劣势地位,也反映了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区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对性别的行业隔离和地区性别工资差距的分析表明就业结构对男性和女性相对收入具有重要影响,从而也为降低地区性别工资差距、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平等提供了潜在方案。再者,基于性别工资差距分解法,使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S)2002和2013年数据,通过分析男性和女性劳动者的行业分布和行业进入门槛差异,为市场化背景下性别工资差距变动及其影响因素提供了新的解释。本文分析表明,性别工资差距随市场化进程的推进而显著增加,女性和男性的平均工资比率在2002至2013年间降幅为8个百分点。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因素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在21世纪初期同行业内人力资本特征等性别差异是导致性别工资差距的关键,行业进入门槛差异仅可以解释性别工资差距的11.2%;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行业进入门槛的性别差异提升,行业内和行业进入的性别歧视程度增加是市场化过程中性别工资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国有企业改革是市场化过程的重要环节,国有单位和非国有单位的性别工资差距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均显著扩大,性别收入比率在2002至2013年间分别下降了5.6%和8.5%。市场化初期,国有单位的性别工资差距主要来自于同行业内男性与女性的可观测特征差异,随着市场化进程推进,行业内歧视的增加成为国有单位性别工资差异扩大的主要因素。在非国有单位,行业内性别歧视是性别工资差距形成的关键,影响程度随市场化推进而显著上升。本文分析认为,国有单位性别歧视的增加反映了国有经济的变化,市场化政策作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器,在通过企业所有制的转变促进非国有单位运营改善及效率提升的同时,也潜在推动了国有单位的经营变革。最后,基于工资方程模型以及性别工资差距分解,使用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1989至2015年数据,从工资结构角度分析了城镇地区劳动力市场中性别工资差距变动的影响因素。本章分析证实了特征回报率的变化在改变性别工资差距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尽管受教育程度等人力资本特征的差异倾向于缩小性别工资差距,女性的职业变动也倾向于提升女性的相对工资收入,但特征回报率的变动却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些变化,拉大性别工资差距。对不同时期各收入群体性别工资差距变动的分解结果,反映了性别差异效应和工资结构效应对各收入群体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存在差异。从1989到1997年间性别工资差距的扩大主要来源于高收入群体性别工资差距的增加,反映出劳动力市场中的“天花板”效应,性别差异效应是高收入群体工资差距增加的主要原因;而1997至2009年间性别工资差距的增加主要源于中低收入群体性别工资差距的增加,特征回报率变动是中低收入群体性别工资差距增加的关键;2009至2015年中各收入群体的性别工资差距均出现下降趋势,差距的缩小主要源于中低收入群体性别工资差距的降低。对各时期性别工资差距变动的分析表明,职业变动拉大了的低收入群体的性别工资差距,缩小了高收入群体的性别工资差距。研究认为,职业和特征回报率的变动对城镇地区性别工资差距的变动具有关键影响。基于现有研究,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已有关于中国城镇性别工资差距的研究中,对样本选择性偏差问题的处理较为简略。本文采用插补法矫正样本选择性偏差,提供了中国城镇地区性别工资差距最新动态的稳健估计。较之以往分析使用的矫正方法,插补法的优点在于假设条件更少,降低了估计方程偏误和特定值偏误所引起的衡量偏差,提高估计结果的稳健性和准确度。本文研究表明,城镇地区性别工资差异在近几年所呈现的缩小趋势确源于女性收入的实质性提升。第二,回顾性别工资差距地区差异的国内外研究,发现国内相关研究很少,国外的研究结论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本文以就业结构的性别差异为出发点,基于性别的行业隔离分析了性别工资差距及其变动的地区间差异。由于就业与收入之间具有直接联系,男性与女性的就业差异对于性别工资差距具有关键影响。研究发现,在性别行业隔离程度增加越快的地区,性别工资差距增长越迅速;性别行业隔离扩大了行业内性别特征回报率差异,进而导致性别工资差距的增加。就笔者所知,本文首次基于就业差异分析性别工资差距的地区差异。第三,本文从就业和特征回报率的角度分析城镇性别工资差距的变动,发现市场化初期阶段女性的职业变动缩小了性别工资差距,但在随后的时期内却导致了性别工资差距的扩大。对不可观测因素引致的性别工资差距变动进行分析,发现性别间不可观测特征回报率差异的扩大是性别工资差距增加的主要因素,反映出劳动力市场中性别不平等程度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