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对4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颈动脉超声结果的观察、研究,分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前通过颈动脉超声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结果与颈动脉斑块的病理结果相关性,探讨颈动脉超声在术前评价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准确性及可行性,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剥离斑块的指导作用,为早期防治脑卒中、及时外科手术干预、增加手术的安全性提供依据;2、通过对4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患者的现病史、头部核磁检查结果的观察、研究,分析43例颈动脉斑块中不稳定斑块在不同类型的缺血性脑卒中的比例,不同脑梗死部位与不稳定性斑块关系,探讨不稳定性斑块在防治脑梗死的重要性,为系统预防、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对象和方法:1、选取43例天津市环湖医院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病人,观察颈动脉斑块大体标本及相关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判定斑块稳定性。2、收集43例手术病人术前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观察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结果,判定斑块稳定性,分析该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3、收集43例手术病人术前现病史、头部核磁检查情况,根据病人发病时病情及头部核磁结果按OCSP分型标准分型,统计各型计数资料。4、分析43例不稳定斑块在不同类型的缺血性脑卒中分型中的比例,不同脑梗死部位与不稳定性斑块的相关性。5、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一致性检验计算Kappa值,设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病理结果:稳定性斑块11例(均为Ⅶ型),不稳定性斑块32例(Ⅳ-Ⅴ型17例,Ⅵ型15例),无Ⅰ、Ⅱ、Ⅲ、Ⅷ型斑块。2、颈动脉超声结果:不稳定性斑块32例,稳定性斑块11例。以病理结果为标准,超声检查的灵敏度为93.8%,特异度为81.8%,超声检查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值>0.75(Kappa=0.7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χ2=1.58,P=0.12)。3、OCSP分型:TACI组3例,PACI组7例,POCI组2例,LACI组26例。4、脑卒中组和TIA组不稳定斑块比例分别为85.2%和72.7%,高于无症状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18.058,P=0.00)。脑卒中组不稳定斑块比例为85.2%,高于TIA组7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χ2=2.253,P=0.133)。TACI+PACI型不稳定性斑块比例为83.0%,高于LACI型8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χ2=0.48,P=0.787);POCI型不稳定性斑块比例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体现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病理学方面的特点,尤其是在判断斑块的稳定性方面可信度较高的,其对外科CEA等相关治疗及内科规范化用药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2、不稳定性斑块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和栓子脱落,继而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发生部位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颈内动脉系统最为多发,病情重、致残率高,通过对不稳定性斑块进行早期预判、早期干预,可对此类脑梗死患者做到早期规范治疗,及时外科手术干预,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