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系攻击是一种基于关系的伤害行为,引发攻击者和受攻击者一系列心理、社会适应问题,其特点是具有隐蔽性,容易被忽视。关系攻击的概念起源于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国外大量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表现出更多的关系攻击,也有研究发现关系攻击的发展不存在性别差异,或者男性的关系攻击高于女性。国外已有关系攻击性别差异研究结论并不一致,而且研究对象集中在儿童青少年。国内鲜有关系攻击的性别差异研究。因此,从性别角色这一角度探讨我国大学生关系攻击行为的差异是有必要的。本研究采用关系攻击行为量表和贝姆性别角色问卷,运用横断研究设计考察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关系攻击行为的关系。被试为大学1-4年级学生,共809人。男生478名,女生331名。研究结果显示:1、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存在显著差异。以双性化和未分化为主,人数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双性化、未分化、女性化、男性化。在性别、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化人数比例和双性化人数比例上,男大学生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女性化人数比例上,女大学生显著高于男大学生。文科男大学生女性化程度显著高于理工科男大学生,理工男大学生的双性化程度显著高于文科男大学生。2、大学生关系攻击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在年级、专业上有显著差异。大四学生关系攻击行为高于其他三个年级,大一、大二、大三3个年级的关系攻击水平不存在差异。文科大学生的关系攻击行为水平显著高于理工科大学生。3、大学生关系攻击行为与性别角色类型存在关联,关系攻击水平高的大学生在性别角色类型上更趋于女性化。相关分析发现,个体女性化程度越高,关系攻击水平越高,男性化程度越低,关系攻击水平越低。回归分析表明,个体的女性化得分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关系攻击,而个体的男性化得分不能显著预测关系攻击水平。本研究在对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关系攻击行为的研究中发现,个体女性化程度能显著正向预测关系攻击,这对于丰富该领域的研究资料提供了证据,对于关系攻击性别差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结果,有助于深化对大学生关系攻击行为及其与性别角色关系的认识,也为日后的研究提供了启示。对于教育实践中关系攻击行为的有效干预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可根据性别角色建立关系攻击行为的预测机制和测量手段,对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关系攻击行为进行有效针对性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