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 : 114次 | 上传用户:ccnuzg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直接导致教育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激化,教育竞争的恶化,使得我国中小学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困境。穷国办大教育固然让我们无奈,然而令人心痛的是,本来就短缺的教育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利用,而且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由于地缘性和历史的原因,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就存在着不平衡,导致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城乡之间教育的不平等,不仅违背了社会公平原则,更加剧了东、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整体现代化水平。这种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循环制约,似乎是一个打不开的死结……上述所有这些两难的问题,实质上都是教育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中国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着不少问题,也具有改进的潜力。如果说教育资源总量不足是经济实力的超强制约而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的话,那么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是实现教育资源内涵式增长的现实选择。因此,研究如何进行合理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显得尤其重要。而教育资源配置作为一种对教育的制度安排,不仅仅涉及到教育中的经济问题,还包括教育中的政治、法律和文化问题,因此,需要从多学科多视角进行研究。然而不同学科对教育资源配置研究的视角和所关注的问题也不一样。本研究以功能形态的“教育资源”替代实物形态的“教育要素”,突破了“教育要素”的实物形态的局限性,使分散的关于各“教育要素”的微观研究能够在宏观层次上进行整合,以解决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为切入点,以教育学基本理论问题——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以及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基本线索,打通教育研究与社会经济领域研究之间二元对立的研究范式,并从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现实出发,批判地借鉴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阐释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中的教育学意义——服务于人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对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提出教育学的立场和观点。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导言部分,从中国教育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难题出发,提出教育资源配置不当是这些重大矛盾问题的根源,并以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进而思考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一章,对教育资源配置研究已有的成果进行梳理与反思,批判地吸收相关的研究成果,揭示已有研究的盲点和误区,确立本研究的切入点。已有的对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中存在着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教育经济学受到经济学范式的制约,对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更多关注教育中的经济问题,而教育学执着于对教育理想的终极追求和强烈的人文关怀,对教育产业化观念深恶痛绝。这种非此即彼的对立不利于教育学自身的发展,更不利于对教育资源配置现实问题的解决。应该本着“教育性生存”的教育学
其他文献
揭秘最风光最可怕的做空者格劳克斯,折射一个“熊咆哮”的时代,愈演愈烈。香港女股神、西京投资主席刘央严重失手了。她重仓持有、倾力支持的中金再生(0773.HK)年初刚获得国
排序是信息检索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当今已经提出百余种用于构建排序函数的特征,如何利用这些特征构建更有效的排序函数成为当今的一个热点问题,因此排序学习(Learningto Rank),一个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肝癌的护理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300例经皮穿刺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的肝癌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予基础干预,实验组予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新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程的不断加快,纺织行业竞争日益加剧,这对我国纺织工业既是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同时也是中国从纺织大国建没纺织强国的关键。加快科
国共两党的领导人孙中山与陈独秀对国共合作认识的出发点不同:孙中山试图通过国共合作要共产党人服膺其三民主义,陈独秀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希望借国共合作壮大自己的力量;对
概述了欧洲沥青防水卷材胎基的发展,重点探讨了聚酯纺粘无纺布作为防水卷材胎基的优点,介绍了 Johns Manville开发的新一代玻纤无纺布-聚酯长丝无纺布复合胎基的特点和应用前景
目的 探讨参苓白术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应用效果。方法 9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片(商品名:吗丁啉)治疗,
色香味调节剂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甘肃省饲草饲料研究所俞联平一、应用饲料色香味调节剂的必要性随饲料工业的发展,非常规饲料(农副产品下脚料、轻工与食品工业废渣)和各种工业合
高镍发动机排气管具有很好的高温使用性能.其最高使用温度可达925℃.高镍球铁在汽车零部件上主要用于高性能发动机排气管、涡轮增压器壳等耐热件的制造上。国内在这方面所做工
厅作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起源于明代,形成于清代,是一种“量地置员,因事而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它是府的佐贰官同知、通判派遣到地方,专管地方事务后所形成的一级地方行政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