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居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避难所,它与自然环境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中国建筑尤其是民居至汉代走向定型和成熟,其形式之多样令人叹为观之,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广阔的地域内自然环境之差异所致。本文以汉墓中的建筑明器和画像石、画像砖中的建筑形象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浩繁的资料进行了分类,把它们分为陶楼、陶仓楼、陶院落、单层陶屋、陶仓、干栏式建筑、曲尺形建筑、陶水榭、附属型建筑等形式,对这些民居形式的出土地点进行了考察,并分析了形成这种分布格局的地理因素。这些地理因素包括地形、植被、气候等,各地地理环境的不同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本文的第一章简单叙述了民居研究的现状和详细地介绍了汉代民居研究的成果,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二章、第三章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写地理诸因素对民居形制的影响;第二章首先从地形因素入手,平原地区的建筑样式比较灵活多样,有高层建筑和单层建筑,草原上的毡帐,黄土原的窑洞都是适应地形而形成的民居样式,南方山地和水网地区民居则主要是干栏式和曲尺形的建筑,他们利用山地地形,因势利导,充分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其次从经济(主要指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来看,汉代的城市和农村,农业发达地区与土壤贫瘠地区的建筑样式也各具特色。此外,建筑材料的因地制宜也是构成民居地方特色的重要原因。第三章主要写气候因素对民居的影响,房屋灵活的木构架结构,广泛的适应了我国广阔的疆域内多变的气候。另外还写了民居在纳凉和通风方面一些适应环境的做法。第四章写了民居在防风雨、防震、防潮等方面的做法。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各地气候、地形、地貌以及材料的不同,造成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式、外观和内外空间处理的地区差异,这种差异性就是民居地方特色形成的重要因素。汉代民居充分依赖和利用自然环境,并在此基础上适当的改造环境,创造出经济适用和节能的范例,值得后世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