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回经学教育是指中国讲汉语的穆斯林“回回”的伊斯兰经学教育。本文利用清代的《经学系传谱》与《冈志》、明清伊斯兰教汉文译著、伊斯兰碑刻与家谱等,重点考察明万历至清康熙约150年间的回回经学教育及其对中国伊斯兰文化形成的重要意义。本文在简要导言之后分为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从总体上研究回回经学教育。一般认为,中国回回经学教育由胡登州大师开创。本文在利用中外文献,推证唐宋时代回回经学在华存在的逻辑可能之后,着重从《世界征服者史》中发现的Madaris在华兴办的记载,结合4方元碑的记录,证明元代汉地已存在回回经学教育;继而从3方明碑的记载,考证回回经学教育在明代前期的继续存在。由此说明胡登洲大师是回回经学教育的集大成者,而非开创者。本文还利用《明实录》的记载,考证教授胡登洲的天房进贡缠头叟,可能是明万历四年(1576)入华的天方使臣;并指出他在教育上的两大贡献。本文通过对明万历至清康熙间的回回经学教育的考察,归纳出汉地回回经学的四种类型及两种教学层次;并从财政来源、经理学务、讲堂、学舍及管理制度五个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回回经学教育的运转;统计出当时中国回回经学的地理分布,并讨论了当时的15个教学中心。第二章研究回回经学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首先是师生的称谓、来源、特点、义务等的研究,指出回回经学具有浓重的波斯色彩;其次在编制“《经学系传谱》学者名录”的基础上,统计分析了立传的30位回回教育家的地理分布,以及列名的300位优秀毕业生的年代与地理分布,指出汉地回回学者总量上一直处于短缺状态,从而影响了完整的学者圈的形成;并勾勒出当时回回社区的三大版块(西华、华北及华南)的地理状况;同时对回回学者的整体与个体略作分析与考证。第三章研究回回经学教育中的课程与教材。以明末清初的4份回经书目为中心(其中主干史料为首次利用,2种为新发现),加以稍后记录的1份回经书目,再参与中外学人清末至当代的10份回经书目的调查与报告,力图建构明末清初回回经学教育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大致情况为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两个阶段:在普及阶段主要有3门课程,确认元代以来的回回字母表均是波斯文的,回回字的拼读方法采用波斯式;教律初阶所选用的2种教材均为波斯文本。在专业阶段开设的正式课程有14门,分别选用波斯文和阿拉伯文的教材40种,附课使用14种教材,工具书3种。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工具书,尽可能考证和研究每一种回经教材的内容、文种、著者、写作年月,及其在回回经学中使用的证据等。就教学体系而言,指出回回经学教育应属于波斯系统。第四章研究回回经学的教学法。从讲授方法、学习方法及考试方法进行研究,认为当时回回经学教育采用的教学法是语法翻译法,它注重训练对波、阿文本的口头翻译与讲解,由此形成的“经堂语气”是一种硬译波斯文和硬译阿拉伯文,而不是混合语;硬译阿拉伯文多用波斯字来表达常用概念与术语;波斯文本的教学时间约近四成;注重回经教材的讲授顺序,其实是一种分级教学;熟读背诵是基本的学习方法;一流的回回经学里有着检测学生的口试方法。回回经学教育是中国穆斯林文化史的重要内容,对中国讲汉语的回回的形成和发展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同时,中国回回的经学教育也是世界穆斯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穆斯林对世界伊斯兰文化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