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发展和癌症病人预后生存期的延长,越来越多的癌症病人在随访过程中在同一或其他器官发现第二个甚至更多原发癌。有研究显示,大多数第二原发癌的发生原因并不明确,但其涉及的机制却各有不同,其中包括治疗、环境因素及遗传倾向等影响因素。结直肠癌是最普遍的第二原发癌。第二原发结直肠癌(second primary colorectal cancer,SPCRC),其病变位置与或组织学类型与第一原发癌不同,但并不包括同一个体中的第一原发结直肠癌(initial primary colorectal cancer,IPCRC)的转移灶和复发灶。第二原发结直肠癌也可以发生于第一原发结直肠癌的同一部位,但其必须在解剖学上不同于第一原发结直肠癌,因此它不是第一原发结直肠癌的转移或复发癌灶。有研究证实,接受手术治疗的第一原发结直肠癌与第二原发结直肠癌病人的预后无明显差异。然而,此分析没有基于全国范围性的大样本数据,也没有按照诊断年龄和术后病理分期(p TNM分期)等预后相关因素进行进一步分层分析。迄今为止,研究及比较第一原发结直肠癌和第二原发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生存的相关研究并不多。因此,目前基于全国范围的大样本数据,针对第一原发结直肠癌和第二原发结直肠癌在p TNM分期、原发部位、诊断年龄、治疗效果与预后生存等方面的比较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的目的为比较第一原发结直肠癌和第二原发结直肠癌在预后及治疗疗效上的差异。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建立的美国监测、流行病、预后(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进行评估监测,纳入1988-2015年诊断为第一原发结直肠癌与第二原发结直肠癌的病人,本研究总共包含377271个第一原发结直肠癌病例与18617个第二原发结直肠癌病例。主要研究终点为肿瘤特异生存(cancer-specifc survival,CSS)及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SEER STAT及STATA MP 14(Stata Corp LP,College Station,TX,USA)用于提取SEER数据,IBM SPSS 20用于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全部统计学分析按照P<0.05的标准,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显著差异。使用卡方检验对分类变量进行分析,检验各个变量在第一原发结直肠癌和第二原发结直肠癌中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采用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并根据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测定及log-rank检验比较CSS和OS。利用COX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并用相对危险度(H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对第一原发结直肠癌和第二原发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在COX比例风险模型中加入interaction分析用来检验第一原发结直肠癌与第二原发结直肠癌的治疗疗效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第一原发结直肠癌病人的CSS明显高于第二原发结直肠癌病人(5-YSR:64.85%vs.60.22%,P<0.001)。同时,第二原发结直肠癌病人的也明显OS低于第一原发结直肠癌(HR=1.102;95%CI=1.081~1.123;P<0.001)。在log-rank检验分层分析中,与原发部位、p TNM分期、性别、种族、组织学类型及分级程度相比,诊断年龄的χ2值最小(χ2=86.73)。我们发现第一原发结直肠癌与第二原发结直肠癌病人的治疗效果几乎没有差异。但是,只有在接受手术治疗的III期第一原发与第二原发左半结肠癌病人,化疗组的CSS与OS比非化疗组明显延长,且接受手术治疗的III期第二原发左半结肠癌病人的化疗效果更好(CSS,HR=0.764 vs.0.581,P-interaction=0.008;OS,HR=0.703 vs.0.545,P-interaction=0.026)。结论:第二原发结直肠癌病人较第一原发结直肠癌病人预后差,其主要是因为第二原发结直肠癌病人的诊断年龄较大。该结果表明,第二原发结直肠癌病人与第一原发结直肠癌病人预后的治疗效果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