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调控对作物生长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zhizhego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分不足和养分缺乏是制约广大旱农地区农业生产的两个关键因素。如何有效地对二者进行调控,达到高产、优质和高效的生产目的,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作物生长发育以达到高产优质的生产目的(简称化控栽培),为作物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了有效手段。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化学调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了长足的发展,被认为是21 世纪实现高产高效农业的新技术之一。但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作物来说,如何采取有效的化学调控技术,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协调作物生长,提高作物水分及养分利用效率的研究尚待深入。本研究以小麦、玉米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提高作物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提供有效的化学调控技术和方法。获得的主要结论包括: (1)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和土培试验研究了不同化控调节剂浸种对玉米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化控调节剂浸种可不同程度提高农大108和陕单902 两个玉米品种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干物重,其中不同品种的反应存在明显差异。室内培养试验中农大108幼苗干物重提高幅度为5.02%~40.83%,陕单902 为0.15%~33.14%;不同化控调节剂相比,赤霉素(GA)有利于增加玉米幼苗的高度,而硫酸锌和矮壮素(CCC)有利于玉米幼苗茎粗的增加。土培试验中,农大108 地上部分生物量增加幅度为3.99%~19.66%。与对照相比,农大108 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幅度为3.68%~19.47%,陕单902 的最高提高幅度为17.12%。(2)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不同化学物质浸种对玉米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使用化学物质浸种对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无显著影响,但却不同程度提高了玉米幼苗的株高和壮苗系数。使用化学物质浸种还增加了玉米幼苗的生物量,且水分胁迫下幼苗干重增加幅度明显高于正常水分处理。水分胁迫下使用化学物质浸种提高了玉米幼苗的总根长,其中中度水分胁迫(ψs=-0.4MPa)根长的增加幅度高于轻度水分胁迫(ψs=-0.2MPa),前者增加的幅度为5.01%~50.83%,后者为0.32%~23.38%。与其他处理相比,水分胁迫下CCC+ZnSO4处理的玉米幼苗的根长、根系干重和壮苗系数均较高,说明利用CCC+ZnSO4处理具有促进根系生长,培育玉米壮苗的突出作用。 (3)通过室内培养培养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矮壮素浸种对不同小麦品种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室内培养试验表明,低浓度矮壮素(≤10.0g/kg)处理提高了小偃22 和陕229 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幼苗及根的干重,高
其他文献
基于盘型悬式玻璃绝缘子在经受空气中冲击击穿试验和实际在线路上运行时所表现的特性,分析了玻璃绝缘子在抽样试验中经受冲击击穿试验时有损坏的原因,并对绝缘子在制造工艺和
通过对煤矿机掘工作面通风除尘技术的研究和试验,提出了解决煤矿机掘工作面通风除尘的技术途径,以及使用该技术后所达到的除尘效果。
目的探讨进展期卵巢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状况及营养支持对患者的影响。方法调查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该院妇瘤科行手术治疗的进展期卵巢癌患者91例,参照NRS 2002标准,于入
数据交换是影响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它的目标是在异构环境(松散耦合、数据格式不同、跨平台、跨地域的分布环境)中实现数据的共享,从而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整
可转换公司债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途径。因兼具债券的安全性和股票的投机性,可转换公司债成为较受投资者欢迎的投资工具。同时,由于企业可通过发行可转换
轮胎的温升来自于两种热源,一是滚动过程中由橡胶材料滞后损失引起的转变成热能,二是接地面的摩擦热。轮胎非稳态温度场的研究就是基于这两种热源。本文为建立轮胎非稳态温度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几何初步知识”拓展为“空间与图形”,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进行系统安排、板块学习,这在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发展史上尚属首次。这一方面反映了对培养
可转换债券是介于公司债券与普通股之间的一种混合金融衍生产品。它是我国近年来引进的为数不多的西方金融创新产品之一。它与我们熟知的股票、公司债券、国债等相比,理论上
关汉卿和他的杂剧作为中国戏剧史的一座高峰,他的戏剧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刻画了精彩的人物形象;在题材、人物、情节、主题等戏剧形式的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元
传统技艺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创意元素,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变迁,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当前,传统技艺类非遗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传承困难、发展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