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日趋增强,而作为中国文化源泉的儒家思想备受瞩目。作为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自然成为国外翻译和诠释最多的典籍之一。因为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长达两千多年之久,要想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只有从孔子开始。纵观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对《论语》的翻译,其译者主要以西方传教士、西方汉学家、及海外华人为主。而这其中尤以西方传教士翻译的《论语》影响最大。西方传教士来华的主要使命是在中国传播基督教,同时向自己的国家介绍中国文化,可以说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和使命,对中国文化的诠释难免带有其基督教意识形态。本论文根据勒菲弗尔有关译者受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标准影响会对原文信息进行重写的理论,以及国内学者有关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和文化的产物的观点,分析了西方传教士《论语》译本中的基督教文化倾向。首先从来华传教士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分析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主要说明在明清时期的耶稣会士,由于当时中国的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比欧洲更高、国力更加强盛,所以两种文明基本上是在平等的基础进行交流;而到了清末的西方传教士,中西社会经济发展已经产生了较大大的差距,所以来华的传教士大多抱着欧洲中心主义观点来看待中国文化;其次从传教士的传教策略的角度分析了传教士个人的思想意识形态。然后通过对传教士儒学观、翻译动机及翻译策略的分析说明:由于近代西方传教士的欧洲中心主义思想及其自身作为传教士的特殊身份,其《论语》译本中隐含着许多西方的基督教意识形态。最后得出结论,由于清末中西经济发展存在着的巨大差距及传教士译者这一特殊群体,他们翻译的《论语》就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基督教文化意识形态,充分说明了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及译者自身的意识形态可以隐性地操纵译者的翻译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