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中的运用已有50年左右的历史,但真正大行其道是在20世纪80年代衍生金融工具出现以后,而其产生根源却是商品(资产)的价格变动。衍生金融工具将这种价格变动放大到极致,从而将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缺陷暴露无遗。正因为如此,公允价值被认为是衍生金融工具最相关甚至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FASB的目标是从衍生金融工具开始,将公允价值计量逐步推广到所有资产和负债,最终建立取代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全面的公允价值会计模式。公允价值会计是当今会计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传统的、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的当代会计理论,与公允价值会计格格不入。公允价值会计研究需要突破以信息系统论为会计本质、以决策有用为会计目标、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当代会计理论,从会计本原出发,重新构建全新的、科学的会计理论体系,以指导公允价值会计研究和实践。本文从会计基础理论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传统会计的发展脉络、建立背景及其缺陷,探讨了公允价值会计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与挑战,提出了公允价值会计理论构建的初步设想,创新性地研究了公允价值本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会计的反映观和公允价值会计的收益确定模式。全文分为七大部分:第一章,绪论。概括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所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全文的研究框架,并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公允价值会计综述。首先以历史分析法对美国(尤其是FASB)的公允价值实践及其演进历史、公允价值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然后以SFAC No.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和SFAS 157《公允价值计量》为重点,着重指出了FASB公允价值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认为美国的公允价值存在两个方面大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公允价值理论体系与现行会计基础理论体系(主要是现在仍然有效的概念公告)存在冲突;另一个方面表现为公允价值理论研究本身存在观念性的错误。这两个方面的错误,导致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始终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同时指出了FASB最新公允价值研究中的突破与创新。通过上述分析,为系统分析公允价值会计与当代会计理论的冲突以及公允价值会计理论的构建提供分析基础。第三章,公允价值会计的特征与当代会计理论反思。本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公允价值会计的主要特征,概括性地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与当代会计理论的冲突;紧接着以此为基础,展开对当代会计理论的系统批判。本文认为,公允价值会计的特点是以计量为核心,坚持真实反映,它与当代会计理论坚持“信息系统论”的会计本质、“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和“相关性”信息质量特征格格不入。在对当代会计理论的批评中,首先回顾了当代会计理论的产生背景与发展脉络,然后总结了当代会计理论的主要内容、结构体系与主要特征,接着对当代会计理论体系进行了全面反思和批判,主要包括当代会计理论对会计本质的违背、对会计目标的定位偏差、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不当界定;认为会计信息系统论无法准确概括会计的独特本质;建立在会计信息系统论基础上的“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也是对会计目标的一种错误定位;自然地,将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概括为相关性与可靠性、并认为相关性是首要的质量特征、可靠性应让位于相关性也不妥当;认为当代会计理论构建的基础是信息系统论和历史成本基础,并将当代会计理论构建的错误归结为历史成本会计模式,认为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非科学性是当代会计理论发生错误的根源。第四章,公允价值会计与会计理论重构。以公允价值会计的首要特征是通过动态反映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反映真实为基础,基于经济学理论、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分析了会计的本质是微观主体确定收益的工具,而会计的目标是准确(真实)的收益确定。收益确定和资产计价是统一的,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和实账户、虚账户分设基础上通过虚账户进行收益确定的固化,以及遵循收入实现原则、配比原则确定当期利润,是二者发生分裂的根源。公允价值会计要求突破历史成本基础上建立的当代会计理论,构建与公允价值计量和真实反映相一致的全新的会计理论体系。公允价值计量是“会计的重心是计量”的回归,也是会计本质的回归。公允价值会计理论认为,会计的本质是微观主体通过分类计量投入与产出、进而确定微观主体经济效益(利润)的工具,这是由人类生产活动的基本特点所决定的,是会计不变的主题;而会计的根本目标则是准确(真实)的收益确定,通过准确的收益确定满足分配、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满足会计信息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需要;会计信息的首要、基本特征是可靠性;决策有用不是会计的目标,信息有用与否应该由使用者做出判断,会计只能提供可靠的通用信息供使用者使用;相关性是信息达到可靠后自然具有的结果。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应该构建以价值计量为核心、以动态反映为特征、以真实反映(真实的利润确定)为目标的新的会计理论体系。第五章,公允价值会计创新研究。本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通过公允价值的创新性研究,系统分析了公允价值概念及其本质、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会计的反映观、计量范围、计量重点、计量技术与收益确定模式等。研究认为,“公允”的提法存在不当;公允价值的本质是“现行市场价值”或“现行客观价值”,其衡量标准是现行市价;公允价值会计的目标是达到反映结果始终与现在保持一致,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反映真实;会计自统一使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以来,统一的计量属性只有一种,即价值,因此公允价值是迄今为止第一种真正的会计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会计的核心特征是动态反映,通过动态反映将价值变化及时反映出来,是一种真正科学的反映观;公允价值的计量重点是后续计量,对一般资产(负债)而言,初始计量基本上是一个早已解决的问题,历史成本原则在交易发生时按交易价格入账,就是初始计量时的公允价值;初始计量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几乎是仅仅针对衍生金融工具而言的,随着期权定价模型的完善和广泛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都已得到解决,而衍生金融工具的真正难题,是由未来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带来的风险问题,这不是会计计量问题;公允价值会计的收益确定既可以遵从资产负债观,也可以遵从现行市价(即公允价值)计量下的收入费用观(必须使用损益满计观,同时突破收入实现原则),两者所确定的收益其实是一致的,因为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存在天然的勾稽关系。第六章,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实证检验批判。本部分首先对国内外公允价值的实证检验进行了简要回顾,在此基础上以A股市场主要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的五家上市银行为样本,以2000——2005年间的股票价格和按公允价值确定的收益为依据,分别采用通用的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使用不同方式进行了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和历史成本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初步实证,通过实证发现,并非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有显著的增量信息含量,历史成本会计信息同样具有显著的增量信息含量,从而说明通过实证检验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是没有意义的,相关性问题不是实证检验问题,而且也无法进行实证检验。在有效市场理论中,信息和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存在充要条件——信息影响了价格,不能简单地推导价格变动就是该信息作用的结果。第七章,研究结论与尚待继续研究的问题。概括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对本研究存在的局限和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进行了简要说明。文章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本文的第三章中,以公允价值会计的基本特征为基础,较深入地分析了当代会计理论与公允价值会计的冲突,进而对当代会计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反思和批判,认为必须重构当代会计理论;然后在本文的第四章中,立足公允价值会计,提出了重构当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基本思路和框架;二是在本文第五章中,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了创新性研究,系统探讨了公允价值的定义、本质、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会计的反映观、计量重点、计量范围、计量技术、公允价值会计的收益确定模式等内容,以会计的根本目标是准确的收益确定、会计的重心是计量为基础,突破当代会计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观点;三是在本文的第六章中,对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实证检验进行了初步批判,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检验是没有意义的;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是可靠性(真实性)的验证问题,而不是相关性的检验问题。本文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建设已经走过了40年左右的历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对传统理论的突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更兼习惯思维的影响,使本文对当代会计理论的反思和批判,尚处在初步探索阶段,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同时,公允价值会计基础上的当代会计理论重构,本文也仅仅做了尝试性的探索,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二是本文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信息不是相关性的实证检验问题,而是可靠性(真实性)的验证问题。要反思公允价值信息相关性的实证检验,需要系统反思有效市场理论,以及会计信息与价格之间的关系问题,本文对此未能展开深入的研究;而公允价值可靠性的验证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本文也未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对本研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不足,笔者将在未来的研究中做进一步的探讨,并尝试进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