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望近代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随之签订,长江沿岸开始对外通商。随着汉口的开埠,西方各国相继来汉,汉口的外国人日益增多。而列强之所以择取汉口作为通商口岸,不仅仅是由于汉口优越的区位条件和繁荣的商业境况,还在于“似城而镇”的汉口相较于“城”的严格管理更显“自由”。美国人紧随英国之后抵达汉口,设领馆,通商务,甚至还曾试图辟建租界,但最终未能得逞。通过对晚清美国驻汉口领事报告的梳理,可以大致总结出美国驻汉口领事的职务所在,亦可以看出美国领事面临的诸多困境,如薪俸相对别国领事而言较低、因执政党变更而致使领事更迭、需面对领事馆常态化的“缺员”等等。正是由于这些“特点”的存在,导致了 1906年美国政府对于其领事章程的修订。已有研究表明,晚清来华的美国人中,绝大多数为传教士或其家属,这种观点虽有其合理性,但就汉口一地而言,却呈现出商人人数多于传教士的情形。此外,居于汉口的美国人中还有大量的“归化国民”,他们的国籍问题时常给美国领事造成困扰。随着中美往来的日渐增多,两国国民之间的纠纷亦随之出现。而大多数“纠纷”产生的根源在于外国人所享的“特权”,因为“特权”本身就代表着不平等,带有着“利益”的属性。此外,当“纠纷”产生之后,美国人往往可以在领事裁判权的庇护之下逃脱罪责,甚至连与美商利益相关的买办都可以得到美方的庇护。如1905年汉口商人响应抵制美货运动期间,美领事以“对华友好”自居,却始终尝试逼迫清地方政府出面镇压抵制行为。不难看出,美国领事对于中国主权的轻视,在其“友好”的外衣下,实则是难以掩饰的侵略野心。纵观近代的汉口,不可避免地会提及汉口的外国人,而美国人作为他们中的一员,其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当时汉口外国人的种种面相。故而,本文欲以晚清时段的《美国驻汉口领事报告》为考察层面,从美国领事的视角对晚清汉口的美国人这一群体进行观察,以求能够初步厘清他们在汉口的活动,进而为解读近代汉口的外国人提供些许参考。除此之外,通过对汉口美国人活动的梳理,亦可以从他们的角度探析近代汉口乃至近代中国的历史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