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网络舆论的监测与安全研究”子课题《网络舆论风险演化机理》的一部分,旨在归纳总结网络舆论风险的表现、特征、诱因和根源,寻找嬗变因子,探讨网络舆论风险的演化机理,为网络舆论的风险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第一章提出笔者对舆论及网络舆论定义的看法,对“风险”的内涵和外延作了厘定,将“风险”与“危险”、“危害”、“危机”三个概念作了区分,并对“风险社会”理论作了概述。网络舆论风险是“风险时代”与“网络时代”相交织而来的新风险,分为三类:政治风险效应、经济风险效应和司法风险效应。其中,政治风险效应主要是“多数暴政”和“网络威慑”;经济风险效应是指“经济舆情”对经济生活的负面影响;司法风险效应主要是“网络审判”和“网络暴力”现象。分析起来,三类网络舆论风险具有“三高”(高发性、高危性、高关联性)特征,而且呈现主体多元化、情绪宣泄化、网络现实交织化。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引爆网络舆论的信息、言论、行为、事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安全与事故;公平与正义;伦理与信仰;民族与历史。网络舆论风险的诱因,主要有技术层面的网络放大、人为层面的网络谣言以及心理层面的群体极化。网络舆论风险源自社会风险,其根源有:一是制度性原因,便如公平与效率、贫富悬殊、腐败等;二是阶层性原因,如社会结构及阶层分布失衡;三是文化心理性原因,便如社会信任危机、社会焦虑加剧等。第四章中,笔者将风险定义为:“损失的可能性”,其模式为:R=V·P,体现的是R(风险)、V(损失)、P(可能性)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将网络舆论风险定义为:“网络舆论对承担主体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其模式为:R=f(S)=V(S)·P(S),即“风险”(risk)因“主体”(subject)而异,不同主体对应着不同的风险。这样,主体有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分别是个人、群体和社会以。与之对应的,网络舆论风险也有R1、R2和R3三个层面。其中,嬗变因子均为“损失”和“可能性”。“损失”分为“精神损失”(或隐性损失)和“物质损失”,二者联系紧密;“可能性”与网络舆论场、网民参与数、传播广度等因素有关。最后,笔者针对网络舆论风险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提出了根本解决办法和三种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