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肾虚湿热夹血瘀为原发性肾小球性血尿的总体病机所在。临床研究显示,以地锦草为主要成分具有清热利湿活血止血功效的尿血合剂可不同程度地减轻血尿,机理可能与减轻机体的氧化应激损伤,清除自由基,减轻肾脏炎症反应有关。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试验观察尿血合剂治疗原发性肾小球性血尿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尿血合剂治疗原发性肾小球性血尿的可能作用靶点及可能的肾保护机理。方法1.临床回顾性分析:回顾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慢性肾脏病研究型门诊系统中符合原发性肾小球性血尿诊断标准的病案,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最终确定研究对象为70例,其中肾穿病例36例,对研究对象进行病案信息采集,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诊断),患者自觉症状评分,中医证候,实验室指标(尿常规、血肌酐、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按照疗效判定标准评价两组药物的疗效,比较一般资料,观察中医证候分布、尿血合剂组及非尿血合剂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蛋白尿、中医症状积分的变化及总体疗效情况,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临床意义。2.动物实验:采用改良的慢性血清病性肾炎大鼠模型20例,按完全随机分配的原则(由随机数字生成器生成)分为4组,分别为尿血合剂高剂量组、尿血合剂低剂量组、血尿安胶囊组及造模组,每组5只,药物治疗组在腹腔注射BSA行免疫造模的同时开始给予药物灌胃治疗,另外5只为空白对照组,造模组及空白结照组均给予PBS液(PH=7.4)灌胃,治疗5周后,观察其24小时尿蛋白、血肌酐、肾组织HE染色及C3沉积、肾组织匀浆MCP-1的表达。结果1临床回顾性分析试验结果:(1)本研究纳入病例数为70例,尿血中医证候分布结果示本证以脾肾气虚型为多见(44.28%),其次为气阴两虚型及肝肾阴虚型(22.86%、22.86%),最少见为脾肾阳虚型(1.4%),而标证以湿热型为主(约占68.58%),其次为血瘀型与湿浊型(15.71%,15.71%)。(2)疗效评价:尿血合剂组治疗前后尿潜血(BLD)行Wilcoxon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22);非尿血合剂组治疗前后尿潜血(BLD)及中医症状积分改变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尿蛋白指标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尿血合剂组总有效率达72.97%,非尿血合剂组总体疗效为42.42%,经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0。(3)尿血合剂治疗病理改变为轻微病变与IgAN HassⅠ型的原发性肾小球性血尿治疗前后尿潜血经wilcoxon检验,P=0.085,按α=0.10水平,结果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尿血合剂治疗以肾脏损伤较轻为病理类型特点的原发性肾小球性血尿有效。2.动物实验结果:(1)各组不同时间点24小时尿蛋白定量经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检验,校正后主体内效应的检验示P=0.000,提示不同时间点尿蛋白排泄量有差别;而主体内对比检验示第5个时间点(即药物治疗3周末)之前P值均小于0.05,提示此前时间与各组不同处置方法之间有交互作用,治疗4周后P值均大于0.05,提示药物治疗4周后时间与药物作用之间无交互作用;主体间效应的检验示F=1.637,P=0.204,提示不同药物方法之间对尿蛋白排泄量的影响无差别。(2)病理学改变显示经免疫诱导处理的各组大鼠肾脏固有细胞增殖及炎症细胞浸润,C3沉积于内皮下、系膜区,符合肾炎的表现。而各药物治疗组与造模组相比,上述结构不同程度减轻,提示经药物治疗后肾脏损伤有所减轻。(3)经BSA免疫诱导的各组大鼠MCP-1均表达升高,经统计学分析,空白组与余各组之间总体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造模后慢性血清病大鼠肾脏MCP-1表达增加。其余任两组间总体均数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药物治疗组与造模组无差别。结论尿血合剂可减轻原发性肾小球性血尿症状,作用机理考虑与C3的表达下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