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加快,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人口预期寿命延长,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然而现有医疗科技手段在延长人们寿命的同时也只是延缓了慢性疾病的病程,更多的人会由于自然衰老带动慢性疾病的爆发进而形成生命后期残障,人口呈现老龄残疾化趋势,残障老年人将是未来老龄化高峰期的构成主体。残障老年人作为残疾和衰老的双重弱势群体,对于保护力量的依赖性更强,因而破解残障老年人养老保护困境是实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加快,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人口预期寿命延长,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然而现有医疗科技手段在延长人们寿命的同时也只是延缓了慢性疾病的病程,更多的人会由于自然衰老带动慢性疾病的爆发进而形成生命后期残障,人口呈现老龄残疾化趋势,残障老年人将是未来老龄化高峰期的构成主体。残障老年人作为残疾和衰老的双重弱势群体,对于保护力量的依赖性更强,因而破解残障老年人养老保护困境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论题。这对于缓解老龄化难题有着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残障老年人抵抗衰老和疾病的侵袭,能够提高残障老年人这一特殊弱势群体养老生活的幸福感,有利于消解老龄社会普遍障碍的危机,有助于织构更加紧密的社会保护网,满足老年群体的特殊养老需求。本文结合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HARLS)数据及笔者过往调研经历对残障老年人的健康程度、经济水平和社会参与能力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充分探讨了残障老年人养老保护面临的内外现实困境。残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受损,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限,缺乏自我保护信念;劳动收入和社会保障待遇难以维持其医药治疗费用及日常生活支出,贫困发生率较高,对家庭供养的依赖性强;参加社会互动交往的积极性不高,周边环境中辅助配套设施配置不充分,残障老年人的网络使用能力较差,不利于维持其基本的社会参与能力。目前残障老年人得到的保护不足以满足其养老生活需要,因而该群体的抑郁、失能、贫困等风险不断提升。对于残障老年人的养老保护状况及抗逆力水平进行操作化设计,发现其抗逆能力低弱,运用因果框架分析其中的原因,自身价值信念不坚定、家庭关怀行动不到位、社会帮助资源不充分、医疗康复水平不达标、辅助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都对此有着一定的影响。通过对残障老年人的养老保护困境及原因进行综合性分析发现:抗逆力保护因素的缺失使得养老保护风险不断上升,因此提升残障老年人的抗逆能力是帮助其突境破困的关键。残障老年人内在的抗逆心理需要外部保护力量的共同支撑,个人内部保护力量与家庭、政府、市场、社会外部保护力量的不同程度缺失导致其抗逆能力难以维持,所以应构筑残障老年人的抗逆力保护系统,这是其突破养老保护困境的可行路径。本文在进行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对于残障老年人克服养老保护困境的实践经验,构建出内含个人、家庭、政府、市场、社会五位主体的抗逆力保护系统,把五种要素间的互动借助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种主要养老模式为载体进行分析,探讨个人、家庭、政府、市场、社会五种抗逆力保护要素之间的互动合力作用。个人是整个抗逆力保护系统的核心支撑,为残障老年人抗逆力的生成提供源动力;家庭是构成抗逆力保护系统的重要支柱,为残障老年人抗逆力的生成提供附加驱动力;政府是构成抗逆力保护系统的辅助支持,为残障老年人抗逆力的生成提供外在保障力;市场是构成抗逆力保护系统的完善支持,为残障老年人抗逆力的生成提供外部推动力;社会是构成抗逆力保护系统的外在补充,为残障老年人抗逆力的生成提供补充发展力。最后,要切实帮助残障老年人摆脱困境,需要维护并提高其抗逆能力,可以依靠激发残障老年人内在抗逆心理、构建稳定的家庭支持网络、增强残障老年人生活的制度保障、补充养老服务需求的市场空缺和形成适老助老的社会保护环境等策略生成残障老年人的抗逆保护屏障,最终实现残障老年人养老保护水平的提升。
其他文献
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是中国体制机制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为了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提高单位经营效益。但是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预期的效果并未实现,陷入了不完全市场化的状况。本文选取A单位作为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单位的企业化过程进行分析,探寻事改企的可能路径。研究发现,事业单位在企业化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着宏观和微观的双重制约。从宏观来看,事改企与国企改革的路径有一定的趋同,同时存在着一定
现代人的起源与扩散是旧石器考古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蒙古国作为现代人北方扩散路线上的重要地区,在国内却鲜有学者关注。目前,蒙古国已发现了上千个旧石器遗址和地点,其中一些遗址经过多年的发掘和研究,积累了很多新资料,为解决该地区旧石器相关问题提供了新数据。杭爱-肯特山横亘于蒙古国中部,将蒙古的旧石器分为南北两个大的区域,北部的色楞格河流域与俄罗斯贝加尔地区相接,具有相近的文化面貌;而南部为戈壁和草原,与中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农业税改革与乡村体制改革,切断了村民与政府之间的强权纽带,基层政权缺乏制度性交流渠道,对农民的组织和动员能力也随之减弱。同时,农业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化以及资本下乡带来农业经营规模化,大量离农人口被工业化吸纳,农村人口日益减少,“空心化”加剧了乡村公共性的衰落。城市化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这一发展过程会带来农村的阵痛,一方面我们既要见证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也要承担应尽的道义与
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社区是势之所趋,而小区则是社区治理的基本单元,改善小区环境,使小区中的组织力量成为社区的“协助之手”,是社区善治的应有之义。长期以来,对小区问题的学术研究多集中在业主维权领域,但另一个广泛存在的小区治理难题则有些被忽视——老旧小区与物业弃管小区如何实现长效自治自管,而业主自行管理小区物业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实践。除此之外,也有许多商品房
本文以《西铭》为文本依托,集中阐释了张载“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随后又分析了其“天人合一”思想所寄予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最后努力发掘了其思想特点与现代意义。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从“由天生人”的角度阐释《西铭》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论文指出,张载的“天人合一”主要包括两个环节:一是“由天生人”;二是“以人致天”。本章主要包含两个内容:第一,通过解读“太虚即气”与“乾父坤母”的理论内涵,阐释
本文以朱子的“心统性情”为主要论题,旨在厘清其所蕴含的宇宙论、心性论、工夫论为一体的内在义理,突出朱子“心统性情”所蕴含的体用结构,挖掘其所蕴含的现代价值。第一章以思想发生学为理论方法追问朱子提出“心统性情”的历史缘由,即从哲学史的角度梳理朱子之前儒家心性学说的发展以及佛学心性论对朱子的影响,阐述朱子本人“心统性情”思想的发展历程。第二章从本体论角度阐述朱子“心统性情”的本源结构,分析朱子心性论中
罗素摹状词理论对语言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总的来说,罗素对摹状词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代表作是1905年发表的《论指谓》一文。罗素在这篇论文中对指称词组做了初步的研究,特别是对有指称功能的限定摹状词做了重点研究。通过严格区分专名、限定摹状词与非限定摹状词,罗素指出传统哲学中有大量伪装的专名(例如“金山”),这些专名是缩写的摹状词。摹状词的本质是有空位的函数表达式,并不具有独立的意
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带来的是巨大的养老负担。传统养老模式也出现了资源整合不足、专业度不够等弊端以至于无法应对当今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问题。伴随信息技术的崛起,能够满足老年人基础生活照料、护理救助、专业心理疏导等多样化服务需求的智慧养老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在政策的支持下,在试点和项目的发展下,为实现家庭、社区和机构的养老资源整合,智慧养老服务应运而生。但是我们惊异地发现,虽然智慧
在语言文字系统中,字符出现的顺序对于词汇的识别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对字符转置效应多加研究。字符转置效应是指当单词内部字符发生变化时,字符转置形成的非词更易被误认为原单词,也更容易激活原单词的识别。本研究采用掩蔽启动范式对汉语词汇的字符转置效应进行了探索,掩蔽启动范式是通过控制启动时间(即启动刺激呈现的时间),并在启动刺激前后加入掩蔽符号(如“####”),以减少被试察觉目标项前的启动项的可能性。近年
公元前第四千纪中叶,盛极一时的西阴文化逐渐解体,标志着仰韶时代晚期的到来。这一时期,中原及周边地区各考古学文化之间的交流异常活跃,并引发了较大规模的人群迁徙。伊洛-郑州地区地处“以晋陕豫临境地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的东侧,在仰韶时代晚期,其东临面向海洋的大汶口文化,西临面向内陆的半坡四期文化,南面以江汉平原地区为核心区域的屈家岭文化、北面豫北冀南地区的大司空文化,都与其互有影响、渗透。由于秦王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