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圣经文学翻译:理念与实践探索——以冯象《创世记》和《约伯记》译本为例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圣经》的翻译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随着《圣经》的传播,不断有翻译家对《圣经》译本进行修改与重译,由此产生的翻译观也不断发生改变。本文将中国圣经翻译理念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本土化翻译阶段:唐代来自西域的阿罗本面对中国儒教道教传统所采用的翻译策略。(2)忠实文本翻译阶段:明清时期以贺清泰、马礼逊为代表的传教士译者重视保存《圣经》“本文本意”的翻译思想。(3)文学化翻译阶段:以严复翻译《马可福音》前四章为标志,中国本土译者对《圣经》的文学化翻泽。   圣经汉译的文学化进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试译阶段(1908年):以严复翻译《马可福音》前四章为标志。(2)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开始):文学翻译家对圣经诗歌的文学翻译。(3)文学翻译阶段(20世纪80年代开始):旅美中国学者冯象和王汉川对《圣经》的文学翻译。   圣经汉译走向文学化与中国文人看待《圣经》的文本观有直接关系。唐代受固有的儒道思想影响,外来传教士将《圣经》进行了本土化的诠释和翻译。马礼逊将完整的《圣经》译成汉语后,中国读者得以领略《圣经》全貌,认识到《圣经》的文学品质。新文学运动之后,许地山、朱维之、吴经熊、冯象等译者用文学手段将《圣经》翻译出来后,《圣经》逐渐被当作文学作品来接受。而在西方,《圣经》的神学文本价值历来被视为首要价值,《圣经》被视为宗教文本,因此在很长时间内圣经翻译理论主要围绕如何传播圣经的宗教功能展开,即选择直译(如哲罗姆“词对词”的翻译策略)还是意译(如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原则)。   本文首先通过对比中西方圣经翻译思想的异同及其文化根源,指出圣经汉译的文学化趋向,然后重点研究中国语境下“文学的”圣经汉译理念,并以冯象翻译的《创世记》和《约伯记》为例,分析圣经文学翻译的实践,最后得出结论,总结圣经文学翻译的理念及其表现。  
其他文献
汉字从出现之日起,一直没有停止过发展演变。汉字的发展演变,就其形体来说,有简化也有繁化,但主导趋势还是简化。中日两国是一农带水的邻国,两国在汉字的使用上有着很深的历
副语言,也称类语言或伴随语言,一般指的是伴随话语而发出的无固定语义的声音,其通常在人们口语交际中辅助常规语言传递信息,对于人们口语信息的充分表达与理解起着极为重要的
光法一直都是很多DOTA玩家最爱的英雄之一。一方面因为这个英雄确实拥有着超强的实力,他的三个小技能外加大招附带的两个技能,无一例外都是神技。虽然这些技能可能不如某些英雄的技能那么简单暴力,但玩家如果能掌握好诀窍的话那就能带来巨大的收益,对于高手来说,这种上限和下限都很高的技能,最适合用来展现自己的技巧了。  另一方面,光法的战术套路也是变幻莫测,复杂到很难用一篇数万字的攻略也很难完全说清楚。所以,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我国与世界各国间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同时对跨国际高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当今国际环境下,学生掌握专门用途英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