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atinopathy, DR)是DM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成年人后天性低视力的主要原因。临床主要分为非增殖期DR(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NPDR)和增殖期DR(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非增殖期DR主要表现为眼底的微动脉瘤、静脉串珠样改变、视网膜点状出血、硬性渗出等,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将会导致患者视力减退乃至失明。现代医学对于早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无特效治疗方法,疗效比较肯定的就是羟苯磺酸钙。羟苯磺酸钙可减轻视网膜的渗出、出血及微血管瘤的形成,可改善视网膜的缺血缺氧状态,因此广泛应用于NPDR。传统中医讲求辩证论治和整体观,除了治疗视网膜局部病变,还追求糖尿病患者全身症状的改善。近年来,传统医药治疗非增殖期DR的研究颇多,成果颇丰,表现出一定优势。
本课题以糖网I号为主线,通过临床和动物实验两条途径,目的是观察糖网I号治疗气阴两虚的非增殖期DR的治疗效果及其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C57BL/6J糖尿病小鼠视网膜形态结构的影响,研究视网膜VEGF和PEDF表达变化,探讨糖网I号治疗非增殖期DR的可能机制,为糖网I号治疗非增殖期DR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寻找中医治疗非增殖期DR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第一部分: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到青岛即墨区中医医院就诊的非增殖期DR患者,且中医辩证符合气阴两虚证,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将口服羟苯磺酸钙药物的患者归为西药治疗组,口服糖网I号的患者归为中药治疗组,将仅接受控制血糖基础治疗的患者归为对照组。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试验中所有患者病变症状量化赋分,比较各组患者的症状赋分有无差异。E字国际标准视力表观察记录患者用药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底照相观察患者视网膜血管瘤数量变化,出血渗出范围变化;视网膜荧光素钠血管造影(Fluorescein sodium fundus angiography, FFA)观察视网膜的血管渗漏改变,无灌注区范围变化及有无黄斑水肿;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rrelation tomography, OCT)测量各组中黄斑水肿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统计比较各组间及同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指标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
第二部分:选取C57BL/6J小鼠,设立正常对照组,其余腹腔注射0.1%的STZ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随机分为羟苯磺酸钙组、糖网I号组、糖尿病对照组,分别给予羟苯磺酸钙、糖网I号、生理盐水灌胃3个月。实验结束,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取小鼠眼球,右眼用于HE和免疫组化检测,左眼取视网膜组织冻存用于PCR定量检测。HE染色观察小鼠视网膜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小鼠视网膜VEGF和PEDF的表达,荧光RT-PCR方法检测视网膜VEGFmRNA和PEDFmRNA表达变化。
结果:
第一部分:选取患者150人,研究过程中脱失18人,共132例患者完成试验。糖尿病患者全身症状分级量化得分比较:对照组在用药3个月和6个月后较治疗前评分均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治疗组3个月后症状积分与治疗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52),而治疗6个月后积分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治疗组经糖网I号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的症状积分都有下降,且与治疗前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网I号治疗6个月后比治疗3个月积分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比较:用药3个月,西药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显效率分别为24.0%和27.7%;有效率分别为46.0%和48.9%;无效率分别为24.0%和17.0%;恶化率分别为6.0%和6.4%,总有效率分别为70.0%和76.6%。两组均比对照组总有效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用药6个月,西药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显效率分别为26.0%和29.8%;有效率分别为44.0%和51.1%;无效率分别为24.0%和12.8%;恶化率分别为6.0%和6.3%,总有效率分别为70.0%和80.9%,两组均比对照组总有效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用药组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黄斑水肿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251.32±14.72um,249.15±33.22um,253.72±19.85um;用药3个月后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272.39±21.52um,230.89±15.96um,220.36±19.52um;用药6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259.83±16.71um,210.79±20.15um,180.38±18.51um。中医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黄斑中心凹厚度在用药3个月和6个月都有减轻,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和6个月间黄斑中心凹厚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西药治疗组中心凹厚度在用药期间与对照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50只C57BL/6J小鼠,共30只造模成功,成功率达71.42%。造模后1周,成模4周,8周和12周小鼠体重和血糖较正常对照组差别明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光镜下HE染色可见正常对照组小鼠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整齐,神经节细胞单层排列,内核层较薄,外核层较厚,视网膜的内界膜完整,未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突破内界膜。而糖尿病对照组小鼠视网膜各层组织疏松水肿,神经节细胞排列松散不规则,视网膜内界膜略肿胀,偶有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突出于内界膜,羟苯磺酸钙组和糖网I号组比糖尿病对照组小鼠视网膜病变轻。免疫组化示正常对照组视网膜VEGF主要分布在神经节细胞层,在内核层中也少量的表达,表现为弱阳性,呈淡黄色。糖尿病对照组小鼠的视网膜各层几乎都有VEGF的阳性表达,呈棕黄色。羟苯磺酸钙组和糖网I号组VEGF的表达主要在内丛状层、内核层以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外核层也有一定阳性表达,呈黄色。正常对照组小鼠视网膜PEDF呈较强阳性反应,各层面均有表达,呈棕黄色。糖尿病对照组小鼠PEDF仅在视网膜的内丛状层及神经节细胞层面有所表达呈淡黄色。羟苯磺酸钙组和糖网I号组PEDF在内丛状层、内核层及神经节细胞层有表达,呈淡黄色。图像分析测定的计分光密度值(Integated optical density,IOD)表明,糖网I号组,羟苯磺酸钙组和糖尿病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小鼠视网膜VEGF阳性颗粒IOD值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网I号组和羟苯磺酸钙组比糖尿病对照组小鼠视网膜VEGF阳性颗粒IOD值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网I号组和羟苯磺酸钙组VEGF的IOD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网I号组,羟苯磺酸钙组和糖尿病对照组小鼠视网膜PEDF阳性颗粒IOD值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间IOD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荧光RT-PCR结果显示:糖网I号组,羟苯磺酸钙组和糖尿病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VEGFmRNA表达均是增加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网I号组和羟苯磺酸钙组比糖尿病对照组的VEGF基因表达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网I号组与羟苯磺酸钙组VEGF基因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网I号组,羟苯磺酸钙组和糖尿病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EDFmRNA表达均是下降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间PEDFmRNA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糖网I号对气阴两虚的非增殖期DR患者有治疗作用,包括改善症状,提高视力和(或)减少视网膜血管瘤及血管渗漏,减轻黄斑水肿等作用。糖网I号对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可能通过抑制视网膜VEGF蛋白及基因表达,重塑VEGF和PEDF的动态平衡发挥作用。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atinopathy, DR)是DM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成年人后天性低视力的主要原因。临床主要分为非增殖期DR(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NPDR)和增殖期DR(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非增殖期DR主要表现为眼底的微动脉瘤、静脉串珠样改变、视网膜点状出血、硬性渗出等,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将会导致患者视力减退乃至失明。现代医学对于早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无特效治疗方法,疗效比较肯定的就是羟苯磺酸钙。羟苯磺酸钙可减轻视网膜的渗出、出血及微血管瘤的形成,可改善视网膜的缺血缺氧状态,因此广泛应用于NPDR。传统中医讲求辩证论治和整体观,除了治疗视网膜局部病变,还追求糖尿病患者全身症状的改善。近年来,传统医药治疗非增殖期DR的研究颇多,成果颇丰,表现出一定优势。
本课题以糖网I号为主线,通过临床和动物实验两条途径,目的是观察糖网I号治疗气阴两虚的非增殖期DR的治疗效果及其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C57BL/6J糖尿病小鼠视网膜形态结构的影响,研究视网膜VEGF和PEDF表达变化,探讨糖网I号治疗非增殖期DR的可能机制,为糖网I号治疗非增殖期DR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寻找中医治疗非增殖期DR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第一部分: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到青岛即墨区中医医院就诊的非增殖期DR患者,且中医辩证符合气阴两虚证,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将口服羟苯磺酸钙药物的患者归为西药治疗组,口服糖网I号的患者归为中药治疗组,将仅接受控制血糖基础治疗的患者归为对照组。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试验中所有患者病变症状量化赋分,比较各组患者的症状赋分有无差异。E字国际标准视力表观察记录患者用药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底照相观察患者视网膜血管瘤数量变化,出血渗出范围变化;视网膜荧光素钠血管造影(Fluorescein sodium fundus angiography, FFA)观察视网膜的血管渗漏改变,无灌注区范围变化及有无黄斑水肿;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rrelation tomography, OCT)测量各组中黄斑水肿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统计比较各组间及同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指标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
第二部分:选取C57BL/6J小鼠,设立正常对照组,其余腹腔注射0.1%的STZ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随机分为羟苯磺酸钙组、糖网I号组、糖尿病对照组,分别给予羟苯磺酸钙、糖网I号、生理盐水灌胃3个月。实验结束,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取小鼠眼球,右眼用于HE和免疫组化检测,左眼取视网膜组织冻存用于PCR定量检测。HE染色观察小鼠视网膜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小鼠视网膜VEGF和PEDF的表达,荧光RT-PCR方法检测视网膜VEGFmRNA和PEDFmRNA表达变化。
结果:
第一部分:选取患者150人,研究过程中脱失18人,共132例患者完成试验。糖尿病患者全身症状分级量化得分比较:对照组在用药3个月和6个月后较治疗前评分均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治疗组3个月后症状积分与治疗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52),而治疗6个月后积分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治疗组经糖网I号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的症状积分都有下降,且与治疗前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网I号治疗6个月后比治疗3个月积分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比较:用药3个月,西药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显效率分别为24.0%和27.7%;有效率分别为46.0%和48.9%;无效率分别为24.0%和17.0%;恶化率分别为6.0%和6.4%,总有效率分别为70.0%和76.6%。两组均比对照组总有效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用药6个月,西药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显效率分别为26.0%和29.8%;有效率分别为44.0%和51.1%;无效率分别为24.0%和12.8%;恶化率分别为6.0%和6.3%,总有效率分别为70.0%和80.9%,两组均比对照组总有效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用药组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黄斑水肿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251.32±14.72um,249.15±33.22um,253.72±19.85um;用药3个月后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272.39±21.52um,230.89±15.96um,220.36±19.52um;用药6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259.83±16.71um,210.79±20.15um,180.38±18.51um。中医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黄斑中心凹厚度在用药3个月和6个月都有减轻,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和6个月间黄斑中心凹厚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西药治疗组中心凹厚度在用药期间与对照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50只C57BL/6J小鼠,共30只造模成功,成功率达71.42%。造模后1周,成模4周,8周和12周小鼠体重和血糖较正常对照组差别明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光镜下HE染色可见正常对照组小鼠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整齐,神经节细胞单层排列,内核层较薄,外核层较厚,视网膜的内界膜完整,未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突破内界膜。而糖尿病对照组小鼠视网膜各层组织疏松水肿,神经节细胞排列松散不规则,视网膜内界膜略肿胀,偶有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突出于内界膜,羟苯磺酸钙组和糖网I号组比糖尿病对照组小鼠视网膜病变轻。免疫组化示正常对照组视网膜VEGF主要分布在神经节细胞层,在内核层中也少量的表达,表现为弱阳性,呈淡黄色。糖尿病对照组小鼠的视网膜各层几乎都有VEGF的阳性表达,呈棕黄色。羟苯磺酸钙组和糖网I号组VEGF的表达主要在内丛状层、内核层以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外核层也有一定阳性表达,呈黄色。正常对照组小鼠视网膜PEDF呈较强阳性反应,各层面均有表达,呈棕黄色。糖尿病对照组小鼠PEDF仅在视网膜的内丛状层及神经节细胞层面有所表达呈淡黄色。羟苯磺酸钙组和糖网I号组PEDF在内丛状层、内核层及神经节细胞层有表达,呈淡黄色。图像分析测定的计分光密度值(Integated optical density,IOD)表明,糖网I号组,羟苯磺酸钙组和糖尿病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小鼠视网膜VEGF阳性颗粒IOD值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网I号组和羟苯磺酸钙组比糖尿病对照组小鼠视网膜VEGF阳性颗粒IOD值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网I号组和羟苯磺酸钙组VEGF的IOD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网I号组,羟苯磺酸钙组和糖尿病对照组小鼠视网膜PEDF阳性颗粒IOD值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间IOD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荧光RT-PCR结果显示:糖网I号组,羟苯磺酸钙组和糖尿病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VEGFmRNA表达均是增加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网I号组和羟苯磺酸钙组比糖尿病对照组的VEGF基因表达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网I号组与羟苯磺酸钙组VEGF基因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网I号组,羟苯磺酸钙组和糖尿病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EDFmRNA表达均是下降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间PEDFmRNA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糖网I号对气阴两虚的非增殖期DR患者有治疗作用,包括改善症状,提高视力和(或)减少视网膜血管瘤及血管渗漏,减轻黄斑水肿等作用。糖网I号对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可能通过抑制视网膜VEGF蛋白及基因表达,重塑VEGF和PEDF的动态平衡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