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应用RevolutionCT能谱成像技术对肠镜或临床确诊的直肠癌患者行术前常规平扫与双期增强扫描,通过对比RevolutionCT能谱扫描中平扫和直肠癌双期增强获得的虚拟平扫的图像质量与诊断效能的差别,探讨虚拟平扫取代平扫以降低辐射剂量的潜在价值;并结合直肠癌患者术后病理分期结果,统计能谱CT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能谱斜率等多参数,探讨这些参数在直肠癌术前评估分化程度的应用价值。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70例经手术确诊的直肠癌患者,详细告知每位患者本次研究的内容及扫描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且都签署了检查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均于术前一周内行RevolutionCT扫描,扫描范围从肝顶部至耻骨联合下缘,包括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能谱后处理生成两期虚拟平扫图像。分别统计双期虚拟平扫图像与平扫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计算图像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NoiseRate,CNR)。结合病理结果,对直肠癌病灶区域范围内直肠病灶的肠壁厚度、直肠浆膜面的受累情况、直肠周围淋巴结显示状况进行评价。病灶外区域包括上腹部CT中存在的结石病灶及囊肿病灶。统计上腹部存在的胆囊结石、肾结石及肝肾囊肿的数目及大小,比较常规平扫与虚拟平扫对病灶检出的效能。依据计算机统计的剂量数据,按照公式计算有效剂量(EffectDose,ED)值,并且比较省去平扫后节省的辐射剂量。利用统计值的均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虚拟平扫与平扫之间的图像质量、对直肠癌病灶显示的情况。利用卡方检验统计对浆膜面受侵的诊断效能。
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确诊的78例病理确诊的直肠腺癌患者,患者在术前行Revolution能谱CTGSI(GemstoneSpectralImaging,GSI)模式下行平扫与双期增强扫描。利用GSIviewer软件,获取直肠肿瘤病灶的连续单能量数值(单位HU)和碘浓度值(IodineConcentration,IC),同层面髂外动脉处的碘浓度值。依据连续单能量值计算能谱曲线斜率(K),通过髂外动脉碘浓度值计算标准化碘浓度值(NormalIodineConcentration,NIC)。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高、中、低分化的三组,其中将中-高分化归为高分化组,中-低分化归为低分化组。利用统计值的均值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标准化碘浓度值在不同分化的直肠癌腺癌中的差异性。
研究结果:
能谱CT平扫与增强双期虚拟平扫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期虚拟平扫的平均CNR值高于常规平扫(P<0.05),双期虚拟平扫CNR值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省去平扫后可以减少约30%的剂量。双期增强虚拟平扫在评估直肠癌病灶情况(TN分期)及邻近结构以及区域外钙化及囊肿的评估与平扫无统计学差异。双期虚拟平扫图像对直肠癌病灶T分析的准确率约为92.3%,P<0.05。
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三组之间的能谱曲线斜率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斜率升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之间的NIC与碘浓度值在动脉期及门脉期亦存在统计学差异。
结论:
双期虚拟平扫与平扫的图像质量类似,并且在直肠癌分期及邻近及区域外高密度及低密度病灶的识别方面达到了临床诊断的要求,可以取代平扫,从而使得X线辐射剂量得以减少。同时对直肠肿瘤本身的病变及邻近腹盆腔小病灶的检出有一定的优势,提示虚拟平扫具有替代传统平扫的应用的潜在可能。
直肠腺癌分化程度不同,能谱参数特征不尽相同,通过测量病灶的多参数,能够术前对直肠癌病理分期进行一定的预测评估。
应用RevolutionCT能谱成像技术对肠镜或临床确诊的直肠癌患者行术前常规平扫与双期增强扫描,通过对比RevolutionCT能谱扫描中平扫和直肠癌双期增强获得的虚拟平扫的图像质量与诊断效能的差别,探讨虚拟平扫取代平扫以降低辐射剂量的潜在价值;并结合直肠癌患者术后病理分期结果,统计能谱CT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能谱斜率等多参数,探讨这些参数在直肠癌术前评估分化程度的应用价值。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70例经手术确诊的直肠癌患者,详细告知每位患者本次研究的内容及扫描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且都签署了检查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均于术前一周内行RevolutionCT扫描,扫描范围从肝顶部至耻骨联合下缘,包括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能谱后处理生成两期虚拟平扫图像。分别统计双期虚拟平扫图像与平扫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计算图像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NoiseRate,CNR)。结合病理结果,对直肠癌病灶区域范围内直肠病灶的肠壁厚度、直肠浆膜面的受累情况、直肠周围淋巴结显示状况进行评价。病灶外区域包括上腹部CT中存在的结石病灶及囊肿病灶。统计上腹部存在的胆囊结石、肾结石及肝肾囊肿的数目及大小,比较常规平扫与虚拟平扫对病灶检出的效能。依据计算机统计的剂量数据,按照公式计算有效剂量(EffectDose,ED)值,并且比较省去平扫后节省的辐射剂量。利用统计值的均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虚拟平扫与平扫之间的图像质量、对直肠癌病灶显示的情况。利用卡方检验统计对浆膜面受侵的诊断效能。
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确诊的78例病理确诊的直肠腺癌患者,患者在术前行Revolution能谱CTGSI(GemstoneSpectralImaging,GSI)模式下行平扫与双期增强扫描。利用GSIviewer软件,获取直肠肿瘤病灶的连续单能量数值(单位HU)和碘浓度值(IodineConcentration,IC),同层面髂外动脉处的碘浓度值。依据连续单能量值计算能谱曲线斜率(K),通过髂外动脉碘浓度值计算标准化碘浓度值(NormalIodineConcentration,NIC)。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高、中、低分化的三组,其中将中-高分化归为高分化组,中-低分化归为低分化组。利用统计值的均值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标准化碘浓度值在不同分化的直肠癌腺癌中的差异性。
研究结果:
能谱CT平扫与增强双期虚拟平扫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期虚拟平扫的平均CNR值高于常规平扫(P<0.05),双期虚拟平扫CNR值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省去平扫后可以减少约30%的剂量。双期增强虚拟平扫在评估直肠癌病灶情况(TN分期)及邻近结构以及区域外钙化及囊肿的评估与平扫无统计学差异。双期虚拟平扫图像对直肠癌病灶T分析的准确率约为92.3%,P<0.05。
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三组之间的能谱曲线斜率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斜率升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之间的NIC与碘浓度值在动脉期及门脉期亦存在统计学差异。
结论:
双期虚拟平扫与平扫的图像质量类似,并且在直肠癌分期及邻近及区域外高密度及低密度病灶的识别方面达到了临床诊断的要求,可以取代平扫,从而使得X线辐射剂量得以减少。同时对直肠肿瘤本身的病变及邻近腹盆腔小病灶的检出有一定的优势,提示虚拟平扫具有替代传统平扫的应用的潜在可能。
直肠腺癌分化程度不同,能谱参数特征不尽相同,通过测量病灶的多参数,能够术前对直肠癌病理分期进行一定的预测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