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移民的流散作家,昆德拉如今已成为弱小民族文学命运的一个隐喻,多舛的命运引发的对生存的荒谬感更多地体现在他一系列的小说中,生长在布拉格的他不仅经历了捷克人几十年经历的历史变迁,同时也承袭了西方悠久丰富的文化传统。可以说,在享受他富含哲理意味的文学语言以及繁复创新性的叙事结构外,更多地将目光深入到流散状态下个体存在的精神之图。捷克作为一个屡遭劫掠的民族,在大历史面前无法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昆德拉移居他国后,创作中关于小说艺术历史的思考,希冀将捷克的文化传统囊括进整个欧洲文化的宏观视野中去考察,去被世界关注与认同。同时,他创作的主题中关于历史的遗忘与记忆、个体的回归与认同都体现了他作为移民的流散作家在两重或多重文化之间的生命抗争,进一步揭示与追问在西方理性历史的悖论中个体生命的多重存在本质与境况。 本文第一章着重探讨全球化视域下流散写作的特点,来影射作为移民的流散作家的心灵世界。特别是分析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形成双重写作视角的策略,以及在这种视角中隐含的关于自我身份的努力求证。同时,关于在流散状态下对生命存在的深层关注与思考,使他在主体认同诉求与选择危机中形成了独特的多视角、多时空的叙事结构与艺术特征。 第二章重点从移民的流散作家创作中隐含的关于政治遗忘与文化回归两个主题,来探寻个体把握自我存在的方式与感受,展现自我在个体认同与集体认同中的表现方式与心理内涵,深刻领悟作为流散作家关注本民族文化,渴望国家与民族被世界认可的艰难的心路历程。 第三章重点以“自我”为切入点,在文学与哲学两个层面上探讨现代性主体自我确认历程中的哲学转变,以及在文学视野中自我存在的情感维度。特别是在全球化语境下人作为“自我”面临的价值体系的崩塌与生活世界的消隐,作者从不同层面反思和追问“自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第四章重点从小说艺术的历史层面来深刻发掘创作主体关于“存在”的种种可能性境遇,在西方主导性的历史概念中,昆德拉关于小说艺术历史的书写为现代人绘制出一幅真实的“存在之图”,希冀通过小说艺术永恒的魅力来影射和展现现代人荒谬的生存处境,唤醒民众不断反思自身生存态度的意识。 总之,本文试图通过流散作家本人的越界生活的经历,在小说的创作中深层次把握人物关于“自我”存在的认知与身份认证的生存体验,在历史文化的大语境中去探寻生命的多维存在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