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由各种诱因引起的以急性黄疸加深、凝血功能障碍为表现的综合征,可合并包括肝性脑病、腹水、电解质紊乱、感染、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等并发症,以及肝外器官功能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病情严重,并发症多,进展迅速,临床病死率极高。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内科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治疗周期长、费用高、生存率低。肝移植是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肝源短缺、费用昂贵、术后护理等问题,只有少数患者可从中获益。人工肝支持系统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它通过暂时的替代衰竭肝脏的部分功能,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等待机会进行肝移植。其中血浆置换因疗效确切、操作方便、设备要求简单,而成为国内过去几十年人工肝治疗的主流。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并对比同期接受内科综合治疗的患者,确定其治疗特点,并探讨影响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有关因素,为其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7月~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208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血浆置换组94例,内科综合治疗组114例,随访90天。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出院前的实验室指标、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的变化,明确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通过分析血浆置换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明确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安全性;通过对比两组患者28天、90天的短期病死率及90天平均死亡时间,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明确血浆置换的治疗特点和对生存结局的影响。本研究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M(Q3-Q1)]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WWilcoxon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应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将有差异的指标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室指标 血浆置换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均下降(P<0.05);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白蛋白、血清钠均升高(P<0.05)。2.不良反应 血浆置换治疗过程中共发生34次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15次,寒颤10次,低血压5次,肢体麻木3次,抽搐1次。3.生存分析 随访28天,血浆置换组死亡30例,对照组死亡38例,对比两组28天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90天,血浆置换组死亡43例,对照组死亡51例,对比两组90天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置换组90天平均死亡时间为18.7天,对比对照组15.9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加急性肝衰患者的主要死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其次为感染和出血,对比两组患者死亡原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4%vs56.8%;20.9%vs29.4%;11.6%vs13.7%;P>0.05)。我们根据患者年龄、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值及是否合并肝性脑病,做分层分析,发现各亚组90天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蛋白血症、肝性脑病≥Ⅱ级、肝肾综合征,为影响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血浆置换可以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指标,降低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2.血浆置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人工肝治疗模式,患者总体耐受性良好,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低血压、肢体麻木、抽搐。3.血浆置换无法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短期生存结局。4.低蛋白血症、肝性脑病≥Ⅱ级、肝肾综合征为影响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