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包括两个部分:(1)超声评估颈内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2)壁内血肿型颈内动脉夹层血管再通的相关因素分析第一部分 超声评估颈内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内动脉夹层(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ICAD)的临床价值。方法:1、临床资料: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8月~2019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或骨科,因头颈部疼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就诊,临床疑似ICAD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carotid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由2名高年资神经内科医生综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多种影像学检查,最终临床诊断为ICAD的8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收集所有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纳入标准:(1)年龄18~65岁;(2)临床表现为头颈部疼痛、神经功能缺损或有颈部外伤、颈部按摩等颈部不恰当运动史;(3)入院当天行CDU检查,并于72小时内接受HRMRI和/或DSA检查。排除标准:(1)粥样硬化斑块、大动脉炎、心源性栓塞等原因所致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2)主动脉夹层累及颈内动脉;(3)无法行HRMRI检查者;(4)影像学资料不完整者。2、影像学评估ICAD:(1)CDU:二维灰阶显像观察动脉管腔及管壁结构,有无内膜撕裂、双腔征、管腔内有无壁内血肿及其回声情况(低回声、等回声、不均质等高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管腔内血流充盈状态;频谱多普勒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末流速、阻力指数,以评估管腔狭窄与否及狭窄程度。根据声像图特征性表现,ICAD可分为4型:壁内血肿型、内膜漂浮型、双腔型及瘤样扩张型。(2)HRMRI:包括以下征象:壁内血肿、内膜片征、双腔征及瘤样扩张,在夹层血管中可以同时存在一个以上影像征象,本研究根据主要影像征象将ICAD的HRMRI表现分类为:壁内血肿型、内膜漂浮型、双腔型、瘤样扩张型。(3)DSA:直接征象有“双腔征”、内膜片、晚期动脉显像造影剂滞留在夹层内;间接征象为动脉管腔不规则狭窄呈“串珠征”、“线样征”、“火焰征”或“鼠尾征”改变。3、统计学分析:采用Kappa检验比较CDU与HRMRI、CDU与DSA评估ICAD的一致性,Kappa值≥0.75为一致性较好,0.4≤Kappa值<0.75为一致性一般,Kappa值<0.40为一致性较差。采用柱形图显示CDU检查不同类型的ICAD管腔狭窄程度分布,并根据发病至就诊时间(t),分为≤14d和>14d,采用柱形图显示不同发病时间的壁内血肿型ICAD的回声特点。结果:1、CDU与HRMRI评估ICAD的一致性分析:81例患者(162支颈内动脉)均行CDU和HRMRI检查,两者评估为ICAD分别为77支、83支,其一致性较好(Kappa值=0.852,P<0.001),均以壁内血肿型最常见,分别为85.7%(66/77)、86.8%(72/83)。2、CDU与DSA评估ICAD的一致性分析:38例患者(76支颈内动脉)进一步行DSA检查,两者评估为ICAD分别为36支、33支,其一致性一般(Kappa值=0.709,P<0.001)。CDU评估ICAD以壁内血肿型最常见,占75.0%(27/36),DSA评估ICAD以间接征象多见,占66.7%(22/33)。3、CDU检查不同类型的ICAD管腔狭窄程度分布:壁内血肿型66支(85.7%):其中闭塞57.6%(38/66)、重度狭窄31.8%(21/66)、中度狭窄10.6%(7/66);内膜漂浮型7支(9.1%):均未造成管腔狭窄;双腔型3支(3.9%):其中,中度狭窄66.7%(2/3)、轻度狭窄33.3%(1/3);瘤样扩张型1支(1.3%):为轻度狭窄。4、CDU评估不同发病时间的壁内血肿型ICAD回声特点:t≤14d,以低回声壁内血肿多见,占82.2%(37/45);t>14d,以等回声壁内血肿多见,占66.7%(14/21)。结论:1、CDU无创、实时动态,能够早期准确评估ICAD,与HRMRI检查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作为临床早期评估的有效检查手段。2、CDU评估ICAD以壁内血肿型最常见,可以通过检测其回声情况,推测ICAD发病时间,为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第二部分壁内血肿型颈内动脉夹层血管再通的相关因素分析目的:探讨壁内血肿型颈内动脉夹层(ICAD)血管再通的相关因素。方法:1、临床资料: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8月至2019年5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行颈动脉超声(carotid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和/或 CT 血管造影检查,评估为壁内血肿型ICAD的患者56例(共61支ICAD)。患者均由临床医生根据病情决定行抗凝治疗或抗血小板治疗,于发病后1、3、6、12个月进行CDU检查随访,随访的终点事件为夹层血管完全再通或随访12个月。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病至就诊时间等临床资料及CDU等影像学资料。纳入标准:(1)CDU与HRMRI检查结果一致且临床资料完整;(2)接受内科药物治疗者;(3)行CDU随访者。排除标准:(1)粥样硬化斑块、大动脉炎、心源性栓塞等原因所致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2)接受手术或血管内治疗者;(3)CDU随访资料不完整者。2、研究分组:根据CDU检查随访12个月的结果,分为完全再通组(36支)和不全再通组(25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超声表现及药物治疗情况,分析影响血管再通的相关因素。3、统计学分析:采用Kolmogorov-Smirnov法进行正态性检验,完全再通组与不全再通组的组间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影响血管再通的相关因素。结果:1、血管再通情况:本研究56例患者共61支ICAD(其中5例为双侧ICAD),完全再通组36支(59.0%):随访1、3、6、12个月,血管完全再通率分别为14.8%(9/61)、42.6%(26/61)、55.7%(34/61)、59.0%(36/61);不全再通组 25 支(41.0%):随访12个月,管腔中度狭窄9.8%(6/61)、重度狭窄16.4%(10/61)、闭塞14.8%(9/61)。2、临床资料比较:完全再通组发病至就诊时间≤14d的比例高于不全再通组(86.1%vs.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表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超声表现及药物治疗比较:完全再通组低回声壁内血肿的比例高于不全再通组,而血管闭塞的比例低于不全再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是否为单侧发病、药物治疗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血管完全再通的相关因素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至就诊时间≤14d、血管闭塞、壁内血肿的回声与血管是否完全再通相关。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至就诊时间≤14d(OR=5.625,95%CI:1.302~24.293,P=0.021)、低回声壁内血肿(OR=4.888,95%CI:1.304~18.320,P=0.019)是完全再通的预测因素,而夹层血管闭塞(OR=0.234,95%CI:0.059~0.932,P=0.039)是完全再通的危险因素。结论:CDU检查显示低回声壁内血肿型ICAD且未造成管腔闭塞者,发病早期进行内科规范化药物治疗,血管完全再通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