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机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带着体温的媒体”已从原本只有简单的通讯功能演变成能够整合文字阅读、声音传输和影像再现的多媒体。手机作为最普及的媒介类型,与电影联姻,既是一件预料之外,又是一件意料之中的事情。手机电影的问世,意味着电影创作工具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又促成了创作主体、创作内容的革新。论文以手机电影为研究对象,以青年亚文化为研究视角,旨在手机电影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其创作主体——青少年热衷于手机电影的深层原因,以及青年亚文化群体如何借助新媒介的使用形成群体身份的认同感。此外,手机电影彰显了一种有别于主流电影的文化,那么这种亚文化现象对主流电影文化产生怎样的影响,两种电影文化又是如何相互吸引、融合的,论文亦尝试对此作些探讨。首先,对青年亚文化的理论、生成语境进行梳理,旨在说明手机电影属于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伯明翰学派大多数学者认为,青年亚文化是社会结构出现矛盾的产物,是为了抵抗资产阶级的霸权和解决父辈文化和主导文化之间尚未解决的问题。它为社会上处于从属地位的青年所接受,是从属、次要与相对于主流文化的一个分支,其主要属性是青春性,主要表现特征为文化的自发性、内容的批判性和形式的新颖性。一定程度上,手机电影这种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青年亚文化现象在当今社会的一个侧影。其次,通过对本文所研究的五届手机电影参赛作品的文本分析,可以看出手机电影在创作上力求主题简洁明了,不在于对宏大场面的叙述,而是倾向于微观世界的描述。是以娱乐的形式表现自我,在观众的阅读与欣赏中印证自我。此外,从表现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话语来看,手机电影青年亚文化就是青少年运用手机进行拍摄并依托网络进行自由传播,其显著特点表现通过娱乐化的过程中产生出媒介的抵抗。青少年把接触媒介俨然看作是一种“狂欢仪式”,而网络的出现,则让青少年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圈”,进入“圈内”意味着仪式的开始。在这个“圈内”,他们有着向往自由、随心所欲的自我表达、“自娱娱人”的创作风格的文化诉求。那么这些青年群体通过手机电影的拍摄,运用手机这种媒介表达了自己的情感,用自成一体的符号营造一个仅仅属于自己的文化圈子。他们在自己的“圈内”,可以任意寻找可交流的对象,抑或通过网络去寻求“知己”。这种从个人身份认同到集体身份认同的“身份确立”,正是青少年所向往的。因为他们渴望表演、渴望表达、渴望摆脱一切束缚,以达到完全崇尚自我意识的引导。这种具有青年亚文化性质的呈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看作是对主流文化、霸权文化、权威文化的一种仪式抵抗,彰显了青年亚文化群体所独有的生活方式。再者,这些被创造出来的手机电影无论是从影片的数量上,还是创作人群的结构上,对传统电影媒介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大有“取代之势”。而手机电影这种随意创作、杂乱无章的生产机制颠覆了精英文化所控制的“影像霸权”。虽说手机电影原本作为一种具有青年亚文化特性的新媒介文化,具有一定的抵抗性,没有任何功利色彩和商业企图,但在主流文化与商业化的渗透下,逐步被主流意识形态所规训。综上,手机电影是新媒体技术条件下,成就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青年为创作及接受主体的手机电影,其独特的叙事风格、表现形态及传播方式彰显了亚文化的典型特征,以及青年群体通过媒介达成身份认同的可能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