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ILO)新任局长胡安·索马维亚首次提出了“体面劳动”的概念。自此,该组织及其成员国为实现世界范围内的“体面劳动”进行着不懈努力。“体面劳动”理念由此不断得以传播、发展,并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认可。实现广大劳动者“体面劳动”已成为各国政府的一项重要奋斗目标。“体面劳动”是人类继原始劳动、奴役劳动、徭役劳动、雇佣劳动之后出现的新的自主劳动形态,它是对以往一切劳动形式的批判、继承、革新与发展,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为进步的劳动形式。“体面劳动”理念的提出与实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又一标识。我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涌向各大、中、小城市,积极参与各行各业的开发、建设和服务。31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面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浓缩了亿万农民工经久不息、的辛勤劳动与奉献。多少年来,“民工潮”已成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和转移的形象比喻,为人们所熟悉。中国经济亦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保持着长达31年的持续高增长。因而,对中国经济发展持乐观态度的人认为,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是保证中国未来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然而,自2003年下半年首次发生的以东南沿海城市为主的“用工荒”现象,在最近几年中愈演愈烈,逐渐发展成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用工荒”。为此,一场关于中国“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到来的激辩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用工荒”所引起的全社会对农民工的普遍关注,已然成为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社会各界基本从权益维护、福利收入、制度政策、教育现状、人口结构变化、经济结构转型和劳动观念转变等方面讨论着“用工荒”现象。本文结合理论研究和实地调查,有理由相信,“用工荒”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农民工未能实现应有的“体面劳动”,农民工因此选择了“用脚投票”,这是导致诸多企业“招工难”的重要原因之一。2008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者“体面劳动”,体现出我国政府对“体面劳动”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不断升温。那么,当前我国农民工的“体面劳动”现状究竟如何以及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促进“体面劳动”从而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以上正是本文所要回答的中心问题。本文在对“体面劳动”和农民工城市就业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设计、样本确立和实证调研,试图从实现“体面劳动”四大战略目标的视角,对我国L地区农民工“体面劳动”实现状况进行考量与评析,最后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全文具体框架及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一方面,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目的以及论文研究的思路、框架、主要研究方法和写作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进行了关于“体面劳动”和农民工城市就业相关研究成果的文献梳理与综述。第二章:相关理论概述。主要介绍了劳动力流动理论的传统模型,包括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乔根森模型、托达罗模型、斯塔克新迁移经济学理论、反就业歧视理论、双重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劳动关系理论以及“体面劳动”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研究。第三章:“体面劳动”实现状况的衡量及指标设计。首先对“体面劳动”的衡量标准进行了界定,然后围绕实现“体面劳动”的四大战略目标,结合中国劳动力市场政策和企业、农民工实际,进行了相关指标的设计。共计通过25个具体指标设计,对实现工作权利、就业平等、社会保障和社会对话四大目标进行评价和衡量。第四章:L地区农民工“体面劳动”实现状况的实证调研与评析。首先对调研数据的来源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其次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描述,最后结合统计结果,对该地区的“体面劳动”现状逐一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评价。第五章:国外促进“体面劳动”的经验借鉴和启示,梳理了亚洲、美国和德国的相关经验,并得出了四点启示。第六章:促进L地区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的对策与建议。以前述研究结果为基础,结合实际,从政府、企业、工会和农民工个体四个层面,对L地区确保“体面劳动”实现提出了较为详实的政策措施和建议。本文的主要特色在于:首先,“体面劳动”作为当前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在国内的研究时间却不长,研究成果和共识较少,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空间和契机,提出的对策建议有望具有一定的政策指导作用和可操作性;其次,综合实地调研和理论研究而进行的实现“体面劳动”的对策思考,希望成为农民工“体面劳动”研究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再次,本文结合农民工的特殊情况,归纳出“工作权利实现”、“就业平等实现”、“社会保护实现”以及“社会对话实现”四维度的测评指标,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对该领域的研究和调研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最后,本文的研究对“体面劳动”理念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有望起到促推作用。诚然,本文写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关于“体面劳动”的研究,国内外至今尚没有形成共识,没有统一的评价模型和测量指标,从而致使本文在资料收集和文献参考方面,遇到一定的借鉴瓶颈;第二,由于样本容量所限,得出的结论在全面、客观反映我国农民工“体面劳动”现状方面,难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三,由于学科积淀和水平所限,“体面劳动”的数理计量和评价作为一项较为复杂的课题,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作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