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凸显,气候变化成为充满各种力量冲突、竞争和博弈的话题,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媒体则为气候变化议题的讨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公共平台,也影响着公众对气候变化议题的认知和应对决策。2007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全球媒体便开始关注中国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形成了对中国气候变化议题多种方式的建构,呈现出一幅交织着各种争议、归咎、制衡的复杂图景。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国内外代表性媒体对有关中国的气候变化议题的建构过程中呈现的特征,以期为国内气候变化报道及传播提出建议。本研究采取跨文化的分析视角,运用框架分析理论和认称者分析理论,采用定量内容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2006-2011年间四份国内外代表性英文报纸有关中国的气候变化报道,研究新闻报道框架、认称者、框架和认称者的相关性等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的量化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国内外媒体通过功能框架、新闻通用框架和认称者的运用,在有关中国的气候变化议题的建构过程中扮演了气候变化议题的设置者、气候变化知识的解释者、气候变化谈判的助推者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沟通者等四个角色,其中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沟通者作用最显著。其次,由于国内外媒体新闻价值观和社会文化的差异,国外媒体在新闻平衡性原则的基础上,会更倾向于对有关中国气候变化议题各方冲突争议的呈现或讨论。国内媒体则往往通过正面事例表达中国的立场,衬托出他方不公平或不负责任的立场,较少直接回应国外媒体的质疑、呈现冲突或争议。第三,与国内媒体相比,国外媒体对有关中国的气候变化议题的建构视角更加多样化,在报道手法上也较多表现出气候变化议题的人情味,拉近与公众距离,易于为公众接受。第四,国内外媒体在对有关中国的气候变化议题的建构中,将气候变化议题塑造成一个政治家、政治团体和科学家等在内的精英话语,这些精英作为主要认称者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具有很大的话语权。相反,气候变化议题并没有进入普通公众、民间社团等个人或群体的话语体系,从而造成报道的失衡。最后,国内外媒体使用最多的功能框架和新闻通用框架都是道义评判和道德框架,这表明国内外媒体都倾向于给有关中国的气候变化议题的建构赋予道德色彩,大多会对有关中国的气候变化议题做出道德评价和判断,给出“社会处方”。报道中道德框架、道义判断框架、冲突框架和归因框架的大量使用反映出国内外媒体对气候变化议题的建构充斥着各方力量的斗争与冲突,凸显了气候变化议题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