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基于形态结构、早期发育、生活史和分子分析的方法,发现产自山东省麦岛的蜈蚣藻属(Grateloupia C. Agardh)一新种,结果如下:①藻体直立,单生或丛生,质地粘滑,软骨质,紫红色,高10—20cm,宽2—6mm,藻体扁压,二叉分枝或不规则分裂成多个叶片,基部长有小育枝。②藻体由中央髓部和两端皮层组成。果胞枝、辅助细胞生殖枝丛是Grateloupia型。囊果类球形,可见于藻体表面。四分孢子囊十字形分裂。③其早期发育的类型是“间接盘状体”型。④生活史由单倍体的配子体、二倍体的四分孢子体组成,配子体与四分孢子体在外部形态上一致,是同型世代交替,与该属模式种G.filicina(J. V. Lamouroux)C.Ag.一致。⑤DNA分子分析显示:5个藻体样本间无碱基差异,形成独立的进化支并聚集在蜈蚣藻属大分支中。基于上述分析结果确定该种海藻属于蜈蚣藻属,区别于蜈蚣藻属其他种,为蜈蚣藻属(Grateloupia C. Agardh)一新种,命名为麦岛蜈蚣藻GrateloupiamaidaoensisH.W.Wangsp.nov.。在实验室条件下,基于双因素实验,探讨了温度,光照强度和海水盐度对该种早期发育的影响。三个生态因子对其早期发育表现出不同的影响。盘状体和幼苗生长的最佳条件是温度20℃、光照强度80μmolphotonsm-2s-1、海水盐度30‰。
(2)基于外部形态特征、内部结构的观察和rbcL基因序列分析,发现产自浙江温州市南麂岛的蜈蚣藻属(Grateloupia C. Agardh)一新变型,结果表明:①藻体直立,单生或丛生,暗红色,披针形叶片,边缘长有小育枝,高约30cm,宽1-3cm,藻体为较硬的革质,主枝扁平、较厚。叶片基部具有一个小短柄,其下为圆盘状固着器。囊果接近球形。藻体由两端皮层和中央髓部组成;果胞枝、辅助细胞生殖枝丛为Grateloupia(6cpb-5auxb)型;除藻体质地和侧枝数目与披针形蜈蚣藻差异较大,其它均和披针形蜈蚣藻G.lanceolataHolmes一致。②5个藻体样本之间的rbcL基因序列无碱基差异,与中国青岛、韩国、美国和日本产的披针形蜈蚣藻的碱基序列差异分别是11bp、7bp、7bp、6bp,遗传距离分别是0.9%、0.6%、0.6%、0.5%,属于种内差异。结合形态观察、rbcL基因序列分析,确定本研究的红藻是披针形蜈蚣藻(Grateloupia C. Agardh)的一新变型,命名为:披针形蜈蚣藻多枝变型Grateloupialanceolataf.ramosaH.W.Wang。
(3)基于外部形态、营养结构和生殖结构的特征,结合DNA分子分析,详细研究了采自山东省青岛市麦岛的一种蜈蚣藻属(Grateloupia C. Agardh)的分类地位不明确海藻,结果表明:①藻体直立,紫红色,软骨质,高5–10cm,宽1-3mm。侧枝对生或互生,基部缢缩呈圆柱状,主枝扁压向上延展,在上方逐渐变细,二叉分枝,边缘有许多不规则的羽状分枝;藻体中央部位是髓部,两端为皮层;果胞枝、辅助细胞生殖枝丛类型是Grateloupia型;四分孢子囊十字形分裂。以上特征均和亚洲蜈蚣藻一致②于DNA分子分析中,5个藻体样本间无碱基差异,与中国青岛产的亚洲蜈蚣藻G.asiatica无碱基差异,且聚集于一个进化支。结合藻体内部结构特征和分子分析,证明该分类地位不明确的海藻为亚洲蜈蚣藻,研究结果充分丰富了亚洲蜈蚣藻多样性,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rbcL等基因序列分析结合形态结构观察可以有效鉴定物种的分类地位,避免单一通过形态学鉴定出现错误结论,形态观察结合分子分析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2)基于外部形态特征、内部结构的观察和rbcL基因序列分析,发现产自浙江温州市南麂岛的蜈蚣藻属(Grateloupia C. Agardh)一新变型,结果表明:①藻体直立,单生或丛生,暗红色,披针形叶片,边缘长有小育枝,高约30cm,宽1-3cm,藻体为较硬的革质,主枝扁平、较厚。叶片基部具有一个小短柄,其下为圆盘状固着器。囊果接近球形。藻体由两端皮层和中央髓部组成;果胞枝、辅助细胞生殖枝丛为Grateloupia(6cpb-5auxb)型;除藻体质地和侧枝数目与披针形蜈蚣藻差异较大,其它均和披针形蜈蚣藻G.lanceolataHolmes一致。②5个藻体样本之间的rbcL基因序列无碱基差异,与中国青岛、韩国、美国和日本产的披针形蜈蚣藻的碱基序列差异分别是11bp、7bp、7bp、6bp,遗传距离分别是0.9%、0.6%、0.6%、0.5%,属于种内差异。结合形态观察、rbcL基因序列分析,确定本研究的红藻是披针形蜈蚣藻(Grateloupia C. Agardh)的一新变型,命名为:披针形蜈蚣藻多枝变型Grateloupialanceolataf.ramosaH.W.Wang。
(3)基于外部形态、营养结构和生殖结构的特征,结合DNA分子分析,详细研究了采自山东省青岛市麦岛的一种蜈蚣藻属(Grateloupia C. Agardh)的分类地位不明确海藻,结果表明:①藻体直立,紫红色,软骨质,高5–10cm,宽1-3mm。侧枝对生或互生,基部缢缩呈圆柱状,主枝扁压向上延展,在上方逐渐变细,二叉分枝,边缘有许多不规则的羽状分枝;藻体中央部位是髓部,两端为皮层;果胞枝、辅助细胞生殖枝丛类型是Grateloupia型;四分孢子囊十字形分裂。以上特征均和亚洲蜈蚣藻一致②于DNA分子分析中,5个藻体样本间无碱基差异,与中国青岛产的亚洲蜈蚣藻G.asiatica无碱基差异,且聚集于一个进化支。结合藻体内部结构特征和分子分析,证明该分类地位不明确的海藻为亚洲蜈蚣藻,研究结果充分丰富了亚洲蜈蚣藻多样性,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rbcL等基因序列分析结合形态结构观察可以有效鉴定物种的分类地位,避免单一通过形态学鉴定出现错误结论,形态观察结合分子分析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