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IgA肾病(IgA nephropathy, IgAN)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IgA或以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在肾小球系膜区及毛细血管袢沉积引起的一系列临床和病理改变,临床上多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或持续性镜下血尿,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高血压和肾脏功能受损等;光镜下IgA肾病最典型的改变是局灶性或弥漫性系膜区系膜细胞增殖及系膜基质增多。约40%的患者在发病20年后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然而,目前对疾病发展的分子机制知之甚少。Akt在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Akt参与多种细胞因子的致纤维化过程,促进肾脏系膜细胞的增殖抑制其凋亡,引起细胞外基质的分泌增加;能抑制氧化应激引起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促进了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分化,并参与了足细胞的损伤过程等。本实验通过对IgA患者肾组织及外周血中Akt、磷酸化Akt (phosphorylated Akt,pAkt)的研究,了解不同病理分期的IgAN患者外周血及肾组织中Akt、磷酸化Akt的变化;并将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改变进行相关分析,探讨Akt及pAkt在IgA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探讨其在IgA肾病进展中的作用,进而为临床肾纤维化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肾内科2010年11月至2011年7月肾穿刺活检诊断为IgA肾病的患者27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为38.3±13.98岁),并收集患者外周血(肾功能异常者除外)。除外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高血压肾损害、甲状腺病相关性肾损害、类风湿性关节炎肾损害、肿瘤相关性肾病等继发性肾脏病患者,活检前均未用过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并除外肥胖、妊娠、糖尿病、药物等导致的肾损伤及急性间质性肾炎等。根据2009年IgA肾病牛津分型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百分数分为三个组:轻度:T0≤25%,中度:T126%~50%,重度:T2≥50%。免疫组化检测IgA患者肾组织中Akt、pAkt的表达,并进行病理图像分析,计算阳性目标表达指数。收集6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做对照组。外周血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提取单个核细胞,裂解提取蛋白,Western blot检测Akt、磷酸化Akt的表达。所有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搜集临床资料:性别、年龄、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our urinary protein quantitative,Upro)、血清白蛋白(ALB)、评估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所得阳性目标表达指数并与病理改变、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临床指标:IgA患者共27例。年龄、肾小球滤过率各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ALB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组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程度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Akt和pAkt在IgA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内表达,Akt和pAkt表达量各组间有显著差异(均P<0.05),其表达量随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的加重呈明显升高趋势,Akt活性(即pAkt与Akt的比值)随着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加重明显增加。3肾组织Akt活性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程度成正相关(P<0.05),与eGFR、ALB无相关性(P>0.05)。4.应用Western blot方法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裂解液中Akt、pAkt检测,发现各组间的Akt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866)。IgA肾病组pAkt表达较正常组pAkt增多,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病变的进展持续在高水平。各组间Akt的活性均高于正常组,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kt和pAkt在IgA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内表达,Akt的活性随着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的加重明显升高,Akt活性随着尿蛋白量增加、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增加。2IgA肾病外周血Akt的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Akt的活化参与了IgA肾病的发病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