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我国提出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的系列“文化强国”发展战略。节庆活动凭其与时俱进的形式、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综合性的效益价值成为政府发展文化的“宠儿”,尤其受地方政府“宠爱”,各地“办节”甚至“造节”,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不过其中地方节庆或昙花一现或偃旗息鼓,没有可持续性,即便如此仍然有许多地方政府对办节乐此不疲。其背后原因何在?地方政府倾心办文化节的行为逻辑是什么?本文将以秭归县端午文化节为个案,探寻地方政府办文化节的行为逻辑,揭橥其内在机理。本文首先梳理和描述了该县地方政府将屈原端午文化节从民间习俗再造成文化品牌的背景与过程,详述其方案设计、活动内容与执行情境,然后借用麦圭根(Jim McGuigan)的文化政策话语理论,从经济、政治与公民权利三个维度分析政府行为,探寻其行为逻辑。不难发现,地方政府再造文化节行为的逻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诉求而不断变化。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强势席卷全国,国家权力有限度地退出基层乡村,地方政府的中心任务逐渐“去政治化”,经济绩效成为其行为的首要驱动力,故而在招商引资逻辑下秭归县政府主动介入并品牌化打造文化节。然而,随着全球化、民主化浪潮地冲击,国家与社会进一步脱嵌,政治权威与认同受到一定地挑战,政府的工作重心遂从经济增长转到合法性重构上,于是地方政府在权威重塑与政治表达的内在逻辑下,将屈原端午文化节打造成政治展演的仪式剧场,从中构建文化的权力网络以实现政治目的。现今,随着公民权利意识地不断觉醒并日益高涨,对自己所处的共同体及生活有了更多地自主性诉求;国家方面,深化改革与治理,增加与社会地良性互动,这给地方政府改变行为提供了逻辑参考。于是,秭归县政府顺势而为,开始着力于生活化设计端午文化节,并指导和鼓励群众参与其中。这一行为正体现了该主导者再造文化背后的新逻辑——保障公民话语权,满足公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进而达到社会良治。本文认为地方政府再造文化节依据的这三种逻辑不是割裂独立的,三种逻辑交互作用,只是随着社会变迁及结构变化而在不同时期有所侧重。从当前治理尤其是文化治理地深入推进,可以窥探地方文化节的未来发展走向,地方政府至少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会以地方文化治理策略继续举办文化节,回归文化节的文化本意与人文价值,将是一个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