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豆状囊尾蚴病是由豆状带绦虫(Taenia pisiformis)的幼虫豆状囊尾(Cysticercus pisiformis)寄生于家兔的肝脏、网膜、肠系膜、直肠浆膜下等处所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当终末宿主(如:犬、狼、狐、猫及其它食肉动物)生食了感染了豆状囊尾蚴的中间宿主(家兔)的内脏后,囊尾蚴在终末宿主小肠内发育为豆状带绦虫。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不仅对公共卫生及社会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而且给养兔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然而,由于目前对豆状囊尾蚴病的检测和治疗还没给予足够的重视,往往导致小型养殖户及养殖散户损失惨重。因此正确鉴别豆状囊尾蚴病,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预防、检测和治疗该病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意义。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甘肃和河南两省家兔体内采集的豆状囊尾蚴的线粒体核糖体大亚基基因(rrriL)部分序列(prrnL)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氢酶亚单位5基因(nadS)部分序列(pnadS)进行测定和分析,包括两个目的,物种确认及种群遗传关系分析,明确豆状带绦虫线粒体rrnL和nad5基因序列能否成为理想的种间遗传标记。结果表明,甘肃和河南两省的豆状囊尾蚴分离株基因序列与从GenBank中已有的豆状带绦虫线粒体基因组相应序列均有非常高的相似性:rrnL的相似性为99.1%-100%;nad5的相似性为99.2%-100%,从而证明实验所采集的囊尾蚴的确为豆状囊尾蚴。然后我们把11个豆状囊尾蚴分离株的prrnL和pnad5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下载的其它带科绦虫线粒体相应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绦虫种间的相似性较低:rrnL的相似性小于83.4%;nad5的相似性小于85.7%。rrnL和nad5基因序列种间差异远远大于种内变异:rrnL基因序列种间差异大于16.6%,而种内变异为0.12%到0.35%;nad5基因序列种间差异大于14.3%,而种内变异为0到0.5%。通过采用MP法构建的进化树表明甘肃和河南两省豆状囊尾蚴分离株与GenBank中已有的豆状带绦虫的已有序列位于同一分枝,而且高度同源,11个分离株所属的分枝与其它带科绦虫所属的分枝相隔比较远。以上数据充分说明rrnL和nad5均能为带科绦虫种间的鉴别诊断提供理想的遗传标记,可用于带科绦虫的分类鉴定。第二部分是对从甘肃省家兔体内采集的豆状囊尾蚴进行人工感染犬,获得豆状带绦虫成虫,然后运用HiSeq深度测序的方法分别对豆状带绦虫成虫及豆状囊尾蚴的microRNAs(miRNAs)进行测序和表达谱分析,找出两个不同发育时期共有、特异及新的miRNAs,预测这些niRNAs的靶基因和靶基因的功能。结果表明,分别在豆状带绦虫成虫获得5条miRNAs候选基因,在豆状囊尾蚴获得7条miRNAs候选基因,其中豆状囊尾蚴的miR-466i-5p在基因组上有2个分布位点,分别位于SJC_S000096和SJC_S019419。另外,在成虫和幼虫的两个不同发育时期中,发现了5条共有的miRNAs,在幼虫中发现有2条特异性miRNAs,这2条特有miRNAs同时也是其新发现的miRNAs (novel miRNA),而成虫中没有发现任何特异性miRNAs。通过把这5条共有miRNAs和2条特异性miRNAs与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已注释的17401条mRNA和EST non-redundant序列做比对,发现了7条最匹配的靶基因,然后用Blast analysis软件对这7条靶基因进行功能分析,有5条靶基因被成功注解。注解情况如下:miR-4006b-5p参与了‘"golgin subfamily a member7"的调控,miR-2b参与了"dynein light chain cytoplasmic-like"的调控,分部在SJC_S000096位点的miR-466i-5p参与了"thioredoxin"的调控,miR-71参与了"innexin unc-9"的调控,mir-002-3p参与了‘"translationally-controlled tumor protein"的调控。然而miR-10-5p, miR-4006b-5p和位于SJC_S019419的miR-466i-5p不能被Blast analysis软件注解。综上所述,本论文首次较系统地对我国家兔体内采集的豆状囊尾蚴的prrnL和pnad5序列进行测定、分析;首次对豆状带绦虫成虫及豆状囊尾蚴miRNAs表达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该寄生虫miRNAs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为深入了解该寄生虫提供更多的资料。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并为有效防控和治疗豆状囊尾蚴病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