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全民阅读时代的到来,“碎片化阅读”正逐渐改变全民阅读方式。非连续性文本多以图文、表格等形式组合,清晰简洁,能够满足人们快速获取信息的需要。2009年,随着PISA国际学生测评进驻到中国,非连续性文本作为其中的一个测试项目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关注,2011年语文新课程标准又首次提出这一概念,让它正式走进中国语文教育的视野里。其实,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不仅是新课标明确提出的一项要求,也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当前的问题在于:一方面非连续文本有很大的教学价值,是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不可或缺的一块“砖瓦”;但另一方面,相对于连续性文本,当前初中阶段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现状不尽理想,同时,过分关注书本知识、应试技巧,对语文应用能力关注不够。基于此,本研究深入语文教学实践,从中发现具体问题,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建议。研究包括四个章节。第一章是概述,首先,结合文学文本及语文学科性质等对非连续性文本进行了界定,并且对当前主要的非连续性文本类型进行了归类整理。其次,深入挖掘非连续性文本的实践性、应用性,把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价值论述清楚。第二章主要是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深入一线,与师生对话。其中,问卷调查的对象是七年级至九年级这三个年级的初中生,访谈对象为初一刚入职两年的孙老师和教龄近二十年的高级教师吴老师。同时,对当前初中阶段使用的教材和近年的中考试题中非连续性文本的编选情况进行了概述。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了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内容存在缺失,教学方法、策略单一,应试倾向严重等问题,忽视了非连续性文本在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方面的价值。后两章根据调查结果的分析提出了几点可行的教学建议。第三章以宏观的视角,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建议。在教学内容上,考虑到当前选文的缺失,提出了充分利用有限教材选文并合理开发生活资源的建议;在教学形式上,利用思维导图、列提纲等策略,加强学生“读图”、“译图”能力。第四章从微观出发,分别借助非连续性文本进行分文体和分版块的教学设计。从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出发,为充分体现教学建议的针对性,研究结合了具体案例,力求在宏观和微观上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