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舟子咏》的丫叉结构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ndam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丫叉法”是指句中字词、意思交叉排列、叙述的一种修辞法,常用字母序列ABB’A’及其变体ABCB’A’表示。这一术语常用于表征含有ABB’A’顺序排列的四词组合,亦可表示以此种排列形成的更多字词组合,如ABCC’B’A’或ABCDC’B’A’,依此类推。如扩而广之,丫叉法亦可用于一整篇文章、一首诗歌和一部小说等文学形式之中,此时一般将“丫叉法”称之为“丫叉结构”。本文认为柯尔律治《古舟子咏》一诗中以丫叉结构写成并致力于探讨这一结构。柯尔律治在这首诗中很可能无意识地使用了丫叉结构;即便如此,无意识地成功运用该艺术形式也绝非偶然,这正是他重视诗歌的艺术美、崇尚诗歌的圆形美感的有意识的结果。柯氏认为平衡的状态是一首好诗所能企及的,而丫叉结构以其平衡的结构配合完成诗中主客观相对力量的和解,同时亦有助于想象发挥柯氏所谓之“融合”功能,使诗歌达到平衡和谐状态。读者在欣赏《古舟子咏》的丫叉结构时,如“暂时搁置(对现实与文学虚拟世界差别的)疑虑”,或可发现老水手使用此结构正为便于自己讲述:此结构可使老水手易于记忆已讲述过的细节,同时又能快捷地组织即将要讲述的内容。此外,丫叉结构中各元素异同交错,不同的事件发生在同样的背景中,在必要地重复某些重要场景的同时又可产生一种什科洛夫斯基所谓“陌生化”效果,使读者在熟悉的背景中对新鲜的事件尤其难忘。丫叉结构广泛地运用于许多著名长诗之中,如《伊利亚特》、《贝奥武甫》、《失乐园》和《指环与书》等。之所以被众多诗人不约而同地采纳,归根结底是因为圆形结构能满足人们对简单、对称、和谐、完整等感觉的审美需求,而丫叉结构的回环往复(从A到B,然后从B’到A’)正构成一种圆形结构。正是人类的这一喜好使得作者常在作品中采用该结构,读者亦乐此不疲地欣赏此种结构。
其他文献
马是杜甫诗歌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意象,杜甫从“宝马英雄”和“骐骥不遇”的传统母题出发,运用中国传统文学特有的意象模式来抒写自己的英雄情结和“不遇情怀”。杜甫创作的各个
作为一种地方戏,黄梅戏从古到今受到人们一致好评。清代文人王浣溪《观戏有得》三中曾写过观黄梅戏诗:"曲部风流斗巧妆,英雄儿女各分行。诸君漫说登场好,总要回头看下场。"黄梅
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学习过程及学习者的行为受到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和研究。相关研究表明,语言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结果有极大的
专有名词的语义研究是语言学中受关注相对较少的一个领域,也是语言学家们意见分歧比较大的一个领域。很多人认为专有名词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它只有指称功能而没有表述功能。但
国内的托尔斯泰研究注重对俄国文献的参考,对欧美的研究成果似有忽略,本文意在弥补此方面的不足,分析欧美当代托尔斯泰研究的部分经典英文文献,包括两部权威学者的专著、两部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